第九十八章 倒戈(1 / 2)

174年十月,這場爆在大明國土上的大革命戰爭,勝負局麵已經非常明顯了,共和軍方麵自華東戰役之後,第二場決定性的戰役在九江爆。由地方議會從各地拉過來的團練以及壯丁組織的明軍,在海宋的支持開始訓練,裝備上從海宋購買的大量兵器火炮拉到戰場。在江西九江附近,這新組建的六個帝國集團軍萬人,在海宋上#將北成行的指揮下。以七艘三千噸至四千噸的鐵甲艦為江麵火力支援,15架戰機在空作戰。

而共和軍這邊在東南軍區和華東軍區兩個軍區共計二十五萬共和軍。此次作戰,共和軍共計動用飛機874架,飛機動機平均壽命不過一百二十個時。但是在這次空戰中卻看不出來共和軍的飛機劣勢,李子明為這隻空軍部隊準備的大量的地勤人員,精確計算飛機飛行時間,然後更換零件。動機氣缸變形了,沒問題任迪那裏可以直接用變形力場重新鑄造鍛壓加工,消除金屬疲勞,然後再次使用。相反明帝國的飛機地勤保障很明顯沒有一套嚴禁的製度,在這種激烈的空戰中,共和軍的飛機性能雖然有所不如,但是飛行員的出勤率遠比帝國這邊要高。這場空戰第一次拉響了長空博刺刀的號角,海宋的戰機普片裝上了機槍協調器,而共和軍這裏也絲毫不示弱,同樣用機槍還擊。戰場上時不時看雙方的飛機相互拉伸盤旋側滾,相互糾纏。

帝國軍這裏勝在經驗充沛,共和軍這裏的飛行員勝在數量多,飛行員有犧牲精神,為了配合戰術主動衝擊。空戰的結果是共和軍取勝了,原因是海宋壓根沒有沒把共和軍當成一個工業國看待。共和軍是有生產飛機的能力的。

有生產飛機的能力和沒生產飛機能力的國家空軍是兩種概念,空軍不是那一家飛機以及飛行員就沒了,連帶著地麵的維修人員,和後備生產零件係統,單靠購買飛機變成所謂的空軍大國,任迪位麵那個買飛機摔飛機都很有名的國家就是例子。這個黑鍋也不能專門賴到三鍋家的地勤人員身上,因為外國飛機出的問題,就是地勤人員也解決不了,因為太多太多的零件是不能國產的。即使地勤人員知道飛機上的零件問題,他所能做的就是從報廢飛機倉庫中看看能不能找到備用零件將就一下。至於等國產的外國零件?嗬嗬,毛子信譽!

三哥常大國空軍是摔出來的,摔的多代表著飛行次數多。沒錯在太行沒有服役前中國也摔那麼幾架三代機,但是問題的症結,動機是毛子的。原因是毛子的渦扇動機也不是咱們研製的,也會老化,也會壞,至於老化到什麼程度什麼標準不能用?這都是需要一次次摔的教訓才能知道他們的產品質量。隻有咱們自己生產出來的動機才可以不摔就明白維護標準。所以不是買來的動機不好,而是買來的終究是外人的,不如自己用的熟悉。

殲八殲七戰鬥機撐了多少年的架子,就是因為動機的緣故,隻要動機合格,最明顯的現象就是開始大規模換三代機了。那些用摔出來總結外國飛機性能經驗的空軍大國絕對是望塵莫及的。工業國戰爭機器的生產,絕對沒有一步登的道路。

現在共和軍是有飛機生產能力而一旦具有這種能力,空軍絕對是量產級別的,螺旋槳飛機生產並不難,一站時期德國18年飛機產量14架。可惜海宋援助了一百多架飛機,遠遠低估的共和軍爆力,趙衛國那兩年種田絕不是白種的。

八個打一個,任你技術再強,群毆致死。空中雙翼之間螺旋槳的帷幕下噴射火舌的戰鬥,彈殼拋射至機翼後,隻為了將準星中火線對準敵軍。臉上的血管在巨大慣性下突出。眼前大地旋轉。這是飛行員之間的戰鬥。戰機不是民航駕駛,需要激情與冒險,這裏並不適合女生。在激烈的空戰生兩後,這幫來自貴族家庭的大姐們紛紛想通過關係退出這場空中較量。沒有製空權的空中搏殺不比地麵容易,步兵可以在地麵上尋找掩護,而空軍除了雲層無處可躲。

不知道有多少缺了一角以螺旋舞步帶著動機被擊毀汽油不完全燃燒的黑煙從空中墜入大地,在地麵上爆出令人心驚肉跳的毀滅火焰,由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隨著對地麵的撞擊,木頭飛機殘骸粉碎,燃燒的碎片濺落的到處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