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十九章 目光聚焦(1 / 3)

1711年,世界已經和平兩年,然而世界上矛盾隻是被精疲力盡壓了下來。利益一致的人和團體走在了一起,比如趙衛國這些演變軍官,利益就和現在的共和國未來長遠利益非常一致。這種一致造就了,難以想象的工業奔跑式展。而海宋處於戰後要穩定住東亞,不至於再次短時間生戰爭讓海宋再次陷入戰爭,所以工業技術專家尚未撤出共和國。也沒有停止技術交流。直到1711年下半年共和國開始準備搞一項大工程。

萬噸水壓機。工業上材料無可否認是第一的,而加工能力緊隨其後。這樣比喻,將一疊紙疊在一起向水中浸泡每張紙黏在一起形成一張紙磚塊,但是這個紙塊往地下一砸,照樣會裂成順著書頁間的間隙碎裂成兩半。而又紙打成漿形成的紙磚頭砸在地上,卻是最多磨破一個角,並不會裂成兩半。

可以這麼拿著一根實心鐵棒,與鈦合金零件拚裝的金屬棒對打,而結果八成是,鈦合金零件拚裝的金屬棒在劇烈碰撞下散成零件。不是因為鈦合金比鐵棒材質差,而是實心鐵棒本來就是一體的,而鈦合金零件是拚裝的,即是再怎麼完美焊接,金屬零件中的縫隙對著再怎麼整齊,零件與零件之間的分子距離就是比實心鐵棒間的分子距離要大,容易被外力震裂開。

所以工業上很多重型機械的大型零件是一體的。比如戰列艦的軸承,螺旋槳,甚至一塊塊裝甲,都是大型化鍛件。未來的戰鬥機,也是在一塊大型被鍛壓成機身的整塊金屬板上按上其他零件。而戰列艦主炮更是如此,一塊巨大的鋼坯多次鍛打,鑽孔成型,這可不是玩泥巴,一次鍛壓錯誤就捏不回來了。正常情況下直接廢掉。

而製造這些大型鍛件,如果沒有什麼能力輔助的話,那就需要萬噸水壓機登場。而萬噸水壓機本身就有上百噸重的零件,四根立柱需要噸大鋼錠鍛造,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想要製造萬噸水壓機那麼就必須進口萬噸水壓機鍛造這些大型鋼錠。

那麼隻能一步步一步用型水壓機鍛造較大型水壓機。這個步驟任迪絲毫沒有任何插手,雖然任迪插手會讓這個步驟變得非常容易。但是凡人的雙手,一步步展出可以萬噸水壓機的加工能力,這其中的具體該怎麼做的步驟就是非常大的財富。任迪要這樣插手,趙衛國以及其他幾個演變軍官會和任迪拚命的,因為萬噸水壓機趙衛國的基地現在可是造不出來的。趙衛國就欠缺在簡陋條件下一步步生產出萬噸水壓機的知識。

當然任迪本身也不會打斷這個步驟。雖然任迪賦,可以跳躍式的展,但是碎步邁的越細碎,對展道路丈量的越精細。萬一哪,任迪需要指示部分征召兵在相隔非常遠的地方展工業沒有軟化力場輔助。這個知識鏈條就非常關鍵了。

皖北工業基地的工廠先試著製作出了1噸的水壓機,然後這項大工程就在1711年著手開展了。圍繞著廠房中的巨型鋼鐵部件一群群工人采用了電焊的,刺眼的閃光在廠房中頻繁的閃爍。預計第一台國產萬噸水壓機出現的時候,至少需要五年。而這段時間所有大型鍛壓的活全部是由任迪代勞。

然而共和國自產大型工業機器的這個舉動很快就讓海宋人曉得了,在共和國建立以前大明在上海造船廠的三千噸級別鍛壓機直接被毀的一幹二淨。目的就是不讓共和國有製造大型船隻的能力。

未來海宋和共和國在各個方麵全方位競爭對抗的場麵基本已經成為定局。能給共和國找一點岔子,這是海宋元老做夢都想做的事情,可惜共和國早期的離開國境跑路東明的那幫人。現在都已經改成東明國籍了,共和國也不讓他們回來了。所以著書立傳什麼的,共和國內部也沒人看。共和國雖然在技術和外貿上繼續保持以上海為窗口的交流。但是根本不像歐洲那樣大量派遣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