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漢末三國時期的時代劃分(上)(1 / 2)

漢末三國這個大時代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時期,也就是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代,這其中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代又可以分為幾個小時期。

【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我個人認為是從中平六年(189)董卓廢立君王,劉協被立為漢獻帝起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改朝換代建立魏朝。這其中又大概分為聯軍伐董時期(189-191)、群雄並起時期(191-199)、袁曹爭霸時期(199|200-207)以及三分初顯時期(207|209-219)等四個階段。

個人查閱資料後發現很多人覺得董卓遷都長安才是東漢末年開始的標準,不過我本人並不這麼看,因為在董卓遷都前,關東聯軍已經形成了,局勢已經很混亂了。我個人認為以董卓廢立君王作為這個標準更好,因為實際上在董卓廢掉劉辯後,各地豪傑才揭竿而起,袁紹、袁術以及曹操等人才紛紛逃離洛陽,如果董卓沒有廢立,日後關東聯軍伐董的事情很難發生,因為他們出師無名,沒有足夠的大義,光說董卓擅權還是差一點的。

而曹丕逼迫劉協禪讓後,東漢滅亡,自然也就是東漢末年的終結點了。

聯軍伐董時期從永漢元年(189)橋瑁假發三公詔書使得關東諸侯群起反董,最終造成了董卓和反董兩大陣營的直接對抗,一直到初平二年(191)袁紹派遣周昂襲擊孫堅在豫州的治所陽城。

曆史上最早記載起兵伐董是當時的曹操,但曹操起兵的事情還不具有足夠的影響力,無法進一步聯合其他人,而橋瑁假傳三公文書的事情卻直接導致了關東聯軍的形成,所以個人認為這才是聯軍伐董的起點。

而孫堅攻克洛陽後的確止步不前,然而這也不能作為反董聯軍作戰的結束,因為孫堅沒有繼續進軍不是因為袁術不讓了,也不是他自己不想了,而是因為袁紹派人襲取了孫堅在豫州的大本營,導致孫堅的西征半途而廢,也使得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徹底決裂,所以周昂襲取陽城這個件事才能真正標準著聯軍伐董的結束。

群雄並起時期實際上也是從初平二年(191)周昂襲取陽城開始的,一直到建安四年(199)公孫瓚勢力和袁術勢力的先後覆滅。

周昂襲取陽城不僅使得二袁徹底決裂,也標準著反董聯軍的徹底解散,當時袁紹作為反董聯軍的盟主都毫無下限的派兵襲擊自己的親弟弟,盟友袁術的勢力範圍,導致前線作戰被迫終止的時候,袁紹也在沒有顏麵擔任聯軍的盟主了,反董聯軍自然也沒有存在的可能性了,盟主老大袁紹都帶頭內鬥了,還聯盟個毛線啊!

此後各個諸侯並起,群雄逐鹿,袁紹、劉虞、公孫瓚、曹操、陶謙、劉備、呂布、劉表、袁術、孫策、劉焉、劉璋等人都在這個時期至少曾經割據過一州之地,直到袁紹消滅了公孫瓚完成了北方四州的一統,曹操消滅了呂布、圍困了袁術、收服張繡,站穩了中原,形成了兩強對峙的格局。

袁曹爭霸時期又可以稱為曹操平北時期,這個時期的主題是曹操擊敗袁氏、平定北方四州。大概從建安四年(199)或者建安五年(200)袁紹、曹操分別解決內患後,開始延黃河一線開展對峙起,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成功北伐平定烏恒,袁尚和袁熙被遼東公孫康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