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感想以及新的構思基礎(1 / 3)

——比較囉嗦,不喜歡邏輯嚴密以及科幻的可以不看,雖然本書不至於經常出現類似仔細看起來比較費腦費眼的章節,但我還是希望這本書能夠寫得盡量邏輯順暢一些、設定嚴謹一些,而不僅僅隻有升級練功、裝逼打臉。如果各位非常非常反感類似的文字,那麼我隻能這隻是一個實驗性的章節,或者這本書也許不太適合你……以上。

*************************************

雖然黎琴恩一直以來都將網文當做非常重要的娛樂消遣,但對於穿越本身他卻是一點也不信的。

一個磕磕絆絆完成了十幾年科學教育的地球人,對無法證實的事物秉持懷疑的態度原本就無可厚非。這就像思維嚴謹的科學工作者也許會對“黑暗森林法則”產生認同,會感慨“降維打擊”史詩般的震撼場景以及文明落幕的失落絕望。但你若一本正經的和他討論這其中哪個更真實一些,他或許會告訴你他認為由“費米悖論”所衍生出來的“大沉默”、“大過濾”以及“大停滯”等各種猜想才是人類文明即將麵臨的生死難題。

人們隻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這句話很精辟,用來描述曾經堅定否定穿越的黎琴恩非常合適。但精辟的結論往往會有些片麵,它經常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是正確的,盡管許多特定的條件在人們看來或許早就習以為常。

為什麼人們隻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其實這隻是因為許多推導出結論的信息原本就是不確定的。

“黑暗森林法則”的成立就需要設定幾個不確定的前提——宇宙中首先必須存在足夠多的掌握了星際航行以及星際打擊能力的高等文明,他們很難發現附近的其他“鄰居”,他們之間的距離相對他們的星際航行能力而言並非遙不可及。他們的星際打擊能力必須精確而又致命,隻有在掌握先手打擊權的一方擁有壓倒性優勢的時候,這些文明才會爭搶著扮演“先開槍”而不是“後遭殃”的角色。反之,若絕大多數文明都和中的地球一樣沒有足以一錘定音的力量,那麼在黑暗森林中發現對方後貿然發起進攻更可能將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下。若是像地球這樣的“綿羊”足夠多,而能力達到“野獸”以及“獵人”的文明則極度稀少,那麼“野獸”在發起進攻前很可能就會先選擇“潛伏等待”,而“獵人”則會躲在暗處權衡獵殺“綿羊”以及“薅羊毛”哪種行為才能帶來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利益。

然而現實中的宇宙又是怎樣的呢?

費米悖論非常直接的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外星人是存在的,那麼他們到底在哪兒?證據又在哪兒?

黎琴恩還在讀書的時候,那個紙質媒體以及電視媒體最為輝煌的時代,UF、麥田圈、尼斯湖水怪這些東西他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非常感興趣。可它們卻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在網絡剛剛興起的時代還偶有人會提及,到了人手一部智能機,自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反而漸漸銷聲匿跡。

在黎琴恩看來,如果那些東西並非捕風捉影甚至憑空捏造,那麼隨著技術越來越發達完善,類似的發現和線索理應越來越多,可事實卻剛好相反。當然,誰也不能百分百肯定水怪是不是已經死去、逃出尼斯湖或者被運走了,外星人是不是旅行去了別處、是不是與泛美聯邦達成了協議、痕跡被掩蓋或者發生了其他的什麼。

在黎琴恩的印象中,據光銀河係裏可能適合產生生命的類地行星估算數量級有100萬~1000萬,推測中銀河係的壽命更是長達百億年。在這樣龐大的基數之下,若整個宇宙沒有其他文明似乎是非常不合理的。可既然存在無數地外生命以及文明產生的可能性,為什麼卻沒有世人公認的、存在外星文明的確切證據?為什麼地球未曾發現過外星文明留下的確切訊息?明明我們的衛星電視信號都擁有跨越幾十光年的可能!難道外星人的信息僅僅隻是被泛美聯邦和沙俄帝國所隱瞞了起來?他們甚至連國家領導人的醜聞都被駭客給揪了出來,他們在這類事情上真的擁有一手遮的掌控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