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柳如是的歌舞(1 / 2)

求訂閱啊。。成績太差了!

………………………………

昆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朝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呐、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係、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昆曲。

蘇昆生便是昆曲的作曲名家,而此時流行的昆曲有《浣紗記》、《長生殿》等,眼前柳如是編排的這個曲目便是改變自《浣紗記》。

對昆曲的了解並不多,可冒襄畢竟有過編排曲目的經驗,因此也能看出些門道,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製,節奏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麵伴奏樂曲齊全。

眾人被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吸引,談話一時中止。

這是西施與範蠡離別的時刻,兩人悲痛的神情,煽情華美的詞曲,引得眾人心頭激蕩,那種為了國家,犧牲自我的決絕與苦痛,深深影響著每個人。

而當西施終於在侍衛帶走的時刻,忽然從舞台之外唱起了一離別的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淒美的嗓音,落寞的歌曲,看得眾人麵露戚容,宛與顧媚生不由得眼眶濕潤,低聲吟唱起來。

傷感的離別歌曲在絳紅樓內回蕩,優美感人,久久不絕。

冒襄心中感歎驚訝,當時在蘇州,自己寫了這詞,並且低哼過曲子,但知道的人卻有限,沒想到這柳如是竟然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獲得曲詞,加以利用,形成了這段歌舞。

眼眸明亮的看了冒襄一眼,柳如是低歎道:“縱觀全曲,惟有最後這離別詩最為動人,冒公子的才學令如是欽佩。”

陳貞慧拊掌道:“這最後一曲雖然把舞曲的效果揮到極致,但先前的鋪墊卻是不可少的,隻能柳姐運用得妙!”

冒襄連忙附和著道:“曲詞是獨立的,而能將這曲詞嵌入舞曲,並且加以揮,這世上除了柳姐,恐怕是沒人再有這等才學與聰慧了。”

見他們紛紛誇耀起自己來,柳如是微微一笑,舉杯道:“這些客套的虛詞,我們還是不要再了吧,來,咱們先飲一杯暖就熱熱身子!”

眾人連忙端起杯子,共同飲下。熱酒下肚,周身果然舒泰了不少,冒襄搖頭歎道:“這篇曲詞問世也不過剛剛半個月,也就在江南流傳,柳姐竟然能夠在這麼短時間內把它運用起來,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