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初平元年的冬天(1 / 2)

隨著洛陽局勢變化,曹操議和成功,西園軍也退出了對豫州之地的爭奪。初得豫州的孫楊得以喘息,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消化新得的領土,雖然大漢很多人在痛斥孫楊,孫楊卻是不以為然,所謂民心,在這漢末不過是世族之心,秦國卻又有不同,孫楊一係列強法民政被實施之後,秦國一在變化,似乎在朝著前秦的商法演變。孫楊即將離開,留下來的特一旅麵臨著更大一個平台,守護它需要的兵馬隻會更多,特一旅在孫揚即將離開的這段時間裏瘋狂招兵,進而擴建成為秦軍第六師團,一個全步兵師團,它的建立給了秦軍更大的鼓舞,也讓更多的秦軍軍官看到了希望,比如徐榮的特三旅就因此更加努力訓練,想著某成擴建成為師團。

第六師團以特一旅旅長李默為師團長,李默是武威姑臧人,出身於三百馬賊嫡係,曾擔任秦軍親衛營統領,於長安保衛戰時期成為旅長,這是一個對孫楊忠心耿耿的職業軍人,他有幸成為了第一個從孫楊三百老兄弟中脫穎而出的人。孫楊的結義兄弟葛雲,第一軍團副師長,被孫楊從第一軍團抽調出來,擔任第六師團副師團長,同時兼任新的特六旅旅長,特六旅全部由騎兵團組成,整四個團,六千騎兵,一騎雙馬,由涼州第四軍團負責補齊。直至此時,秦軍中李默、葛雲兩個負責鎮守汝南郡一事板上釘釘。同時,孫楊調遣劉曄作為第六師團參謀總長,專事參謀軍事,這也是孫楊建軍以來首次在師團中設立參謀長一職。

豫州守備安排完畢,孫楊授命魯肅擔任豫州刺史,將豫州州事以及汝南郡所有的政務都交給了年不及弱冠的青年謀士魯肅,同時,魯肅還擔任第六軍團政委。

以前在武威,孫楊就已經這麼想過,秦軍一定要建立成體係的師團,而成體係的師團必須由師團長、副師團長、參謀長、政委組成,那時候條件不足,現在條件雖然依然不成熟,但參謀長已經可以設立了。新設立的參謀長有權否決師團長的任何決定,除非副師團長也讚成,那麼軍事決議可以執行,這是孫楊為了防止一些意外事故發生而特意製定的規定,兩片虎符,分別交由師團長和參謀長掌管,特六旅無須虎符調動,由副師團長直接負責指揮。

秦軍直屬第一軍團在汝南耽誤了一些時間後,孫楊率部進入許昌,而此時,第二師團也由阿四率領進入潁川,從此刻起,豫州成為了秦國的屬地,孫楊再沒理由讓出去。

九月十五日,這一有著特殊的意義,第二師團在阿四的帶領下進入許昌與第一軍團會師,同時,孫楊宣布第二師團擴編,在阿四的指導下,孫楊的授意下,第二師團以許昌良家子和原第二師團本部為基礎,擴建為第二軍團,負責鎮守許昌以及其周邊地域。

九月,孫楊在許昌又逗留了數日,決定率領第一軍團從南陽走武關進長安,董卓直接放棄了潼關和武關,他之前就已經知道,一旦孫楊要回去長安,潼關絕對會守不住,於是董卓隻守函穀關,這便省去了孫楊的繞道而行。

“主公,既然我們要進入武關,為何不趁勢攻下南陽?”即將拔營,戲誌才在一邊建議道。孫楊心想也是,隻不過南陽一旦攻下,那就最好是能夠攻下南陽以南的新野,否則南陽就成為了秦軍麵對荊州的最前線,宛如秦軍的七寸,若荊州人尋機直接打了自己的七寸,那豈不是豫州又成了飛地?

“誌才,我們不能隻打下南陽。”孫楊道。

“主公,若是隻打下南陽,自然不能這般大動幹戈,主公若想南陽穩固,最少要打下上庸(西城)、新鄉、新野、樊城四郡,這才有可能將南陽徹底劃為治下,否則荊州人一出漢水,南陽又將無險可守,我們將非常的被動。”戲誌才在平鋪的地圖上劃了一個圈,正好將南陽極其周邊劃為了治下,順勢也用一條線連接了漢中走上庸出川的道路,漢中、南陽也在這時連成了一片,無論南方人從哪個地方進攻,長安方麵都可以快速支援,這便是戲誌才新的戰略構想。

“誌才,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重點規劃這一帶了,你覺得我秦軍中誰可以鎮守南陽?誰又可以鎮守漢中?”孫楊最傷腦筋的就是這個,秦軍從一開始就不具備人才優勢,大量的名臣、名將都不是出自雍涼。

“屬下以為,二將軍李煜可為南陽郡守,正好此時二將軍被董卓捉了,主公派遣使者逼迫董卓放人,不過,還需要主公坡下驢將二將軍丟城棄軍一事的影響最化,屆時,主公將二將軍貶到南陽為荊北督便可。至於將軍人選,誌才久聞徐榮將軍大將之才,主公可以下令讓他在南陽就地擴建特三旅,成為第七師團,命其駐守新野,閑置的閻行將軍也能單獨出來建立特七旅,作為第七師團副師團長鎮守南陽。”戲誌才將孫楊手底下的將軍、文臣如數家珍般了出來,李煜一事正好可以低調處理,徐榮又在孫楊身邊呆過,河東有張既,局麵已經打開,無需再有大軍駐紮。閻行本就閑置,現在也是該出力的時候了,正好南陽有事,以他的能力,帶兵鎮守是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