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討價還價(1 / 2)

冬日的陽光照在一身錦衣的李清身上的確舒適非凡,從節度使衙門走處並沒有再乘馬車,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的行人,隨手揮退了守衛在身邊的幾名青螟衛,李清選擇了步行,好好體會一下成都的市井風光。

對於自身的安危,李清倒沒有多做考慮,因為有著李業的貼身守護,再加上憑借自己如今的身手應付三五個莽漢還是不成問題的,目前的程度除非出動軍隊,李清還真的不相信有人能夠越過李業傷到自己。

其實李清這麼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青螟衛的裝束太過明顯了,一身青衫,背負闊身短劍,這身裝備出去,任誰也能認出來這就是壽王的貼身衛隊,如今的青螟衛隨著龍泉山一役在成都乃至整個劍南道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李清要是帶著這些青螟衛除去,李清打賭,絕對走不出這條街,就會被人給認出自己的身份。

雖然對於李清如此安排不甚滿意,但是作為下屬李業並未開口阻止,李業看似愚鈍但是實則精明無比,因為在壽王麵前,他從來都不彰顯自己青螟衛首的身份,盡心盡力的在青螟衛中為壽王確立著威嚴。

成都雖然繁華,但是卻也涇渭分明,以南北城門所在的中軸線為分界線,城東之人非富即貴,成都的衙門機構、富貴豪紳大多落戶於城東,諸如節度使衙門,郡守府亦或是壽王府,這些府邸均在貫穿南北城門街道的左側。

正是因為這條街道貫穿南北,是城東和城西交流溝通的樞紐,所以這條街道顯得熱鬧非凡,來往行人絡繹不絕,販的叫賣聲,店家的呼喝聲,以及客人的不滿聲咒罵聲,交織成一幅和諧的生活交響曲。

太宗年間,為了便於管理,有蜀郡太守做主將成都市區一分為二,城東為華陽縣,城西為成都縣,兩縣均是首府縣,地位相當,也正是因為如此劃分,這條貫穿南北的街道也被稱為華成街。

街道東側零落有秩的分布著出售珠寶首飾古玩玉器等奢侈品的店鋪,當然了還有門麵奢華布置妥當的酒樓和青樓,讓成都無數紈絝子弟紙醉金迷流連忘返的鸞閣就坐落在這條街道東側的黃金地段。

唐人風氣開放,對於青樓女子並不排斥,上到王子皇孫嚇到普通平民夜宿青樓吟詩作畫十分普遍,唐人去青樓不叫好色,叫風流,無數文人雅士均以進青樓為豪,普通之人若是沒有逛過青樓則是會被人嘲笑沒見過世麵。

在唐朝,流傳著“揚一益二”的法,揚自然指的是揚州,益自然是益州,也就是如今的成都,揚州富甲下,作為江南的交通樞紐,大運河途經的重要州縣,揚州能夠有此殊榮自然是實至名歸。

但是身處偏遠疲敝之地的成都能夠揚州並列卻實在是匪夷所思,直到此刻看到目前的熱鬧場景,李清才相信這個法有那麼一絲的真實性。

沿著街道行走一前一後的兩人誰也不言,李業本來就是沉悶的性格,若不是李清率先問話,恐怕以他的性格待在李清身邊整整一不發一言都不成問題,再加上李清由於想事情保持沉默。

思考的李清,被一陣乒乒乓乓的打鐵聲給驚醒,循著聲音的遠處看去,緣來是一家門麵不大但是客人卻十分擁擠的兵器鋪,專門出售一些匕首,刀劍,和一些專門為顧客打造的型袖弩。

原本還想邁開腳步離開的李清想著目前為止手中還沒有一件趁手的兵器,在加上自己想量身打造意見袖弩以備不時之需,其實以李清的身份若是想要一支袖弩的話,大可向軍中索要。

但是一來軍中配備唐弩體型過大不便攜帶,再加上朝廷的兵器坊製造過程中並不是太過看重質量,所以李清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如今有了這個機會,李清自然也就升起了這個放置在心中已久的想法,畢竟無論什麼時候,留幾張底牌以備不時之需還是必要的。

緩步走進略顯擁擠的店鋪,看著麵前呼喊吆喝的人群,由於店鋪坐落在華成街西側,所以前來此地的大多是普通百姓,有的是趁著冬季想要進山捕獵的獵人,有的是舉止囂張的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