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的壽王就是李隆基再好不過的選擇,“知子莫若父”,雖然相比於自己記憶中的十八郎如今的壽王成長許多,但是自己看著長大的壽王,李隆基還是有著九分了解的。≧ ≯≯
諸皇子之中,三子李亨性情沉穩,老成持重,但行事卻讓人不敢苟同,是個帝王之才,十六子永王眼高於頂,目光短淺,二十一子盛王頗有才幹但是卻桀驁不凡,加以磨練能成大器,至於剩下的棣王和延王,雖然老成太太過故步自封,守成有餘,卻沒有進取精神。
若要比起對於自己的孝心,諸皇子之中自然要屬長讀孔孟之道,通曉禮儀孝道的壽王,而諸皇子之中最令自己放心的同樣是自己的十八子,因為他沒有野心,隻要自己應得的,對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從來就沒有想要過。
若是把兵權交給其他的皇子李隆基不會放心,但若是把兵權交給十八郎,李隆基那是一萬個放心,因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然相比於半年以前,壽王確實看上去性情大變,但是一向善於揣摩他人心思的李隆基自然能夠透過李清那清澈的雙眼察覺到李清的本心並未有多大的轉變。
而且,還有李亨沒有現的一個原因,就是隨著盛王強勢加入太子一黨,如今的太子一黨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已經遠遠過幾年之前權勢滔的壽王一黨,以前的李隆基之所以放任壽王一黨成長,自然是對壽王放心,畢竟隻要壽王沒有別的心思,就算是李林甫加以扶持,也對自己的統治造不成什麼威脅。
但是相比於對壽王孝心的認可,對於三子那老成持重喜怒不形於色的韜晦之道,就算是一向自詡能夠算準別人心思的李隆基也無從把握,原本僅僅憑借著三皇子一人還在可以控製的範圍之內,但是今夕不同往日,盛王的加入,讓原本趨於平衡的平用重新變得不平衡起來。
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如今的皇帝雖然老當益壯,但是畢竟已經接近遲暮,這下早晚都是新君的,一旦新君繼位,屆時一朝子一朝臣,就算是宰相李林甫手中權勢再大,麵臨著一國之君的滔權柄同樣難逃覆滅的命運。
以此刻李林甫與當朝太子的關係,眾人毫不懷疑,一旦太子繼位,李林甫包括身為京師五大頂級門閥之一的李家絕對會家破人亡,權勢散盡!所以,雖然如今朝堂之上的李林甫雖然權勢看似一時無兩,但是稍微有點眼力的官員大都現,凡是站在李林甫身旁的官員,大都是以前站在李林甫身邊把當朝太子往死裏得罪的官員。
他們深知,就算是他們此刻改換門庭投到太子門前,太子也絕不會輕易繞過他們,已經沒了退路的他們所以才會下定決心的站在李林甫旁邊,如今以李林甫為的宰相集團把控朝堂好幾載已經呈現出一絲疲態,相比於以往,少了很多新鮮血液的輸入。
相比於日間頹憊的宰相集團,而以太子和盛王為的儲君集團卻是權勢正盛,正如一輪冉冉升起的朝陽,大有取代宰相集團在朝堂之上地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