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鍾,作協的手段尚未使出來,錢浩便先一步更新了《三國演義》。
隻有一章,可已盡顯風流。
隻看書的讀者,不關注文壇的事,頓時驚喜於《三國演義》,尤其是曆史類讀者。
在這邊,較之其他朝代,三國也挺有名。但是,名聲到底一般,沒有演義的傳播,一大批文人武將都名聲不顯。
倒是曹操,依舊名聲煊赫。
不過,因為魏朝太短暫,他的名聲未經美化,依舊有些不好聽。
其他人物,雖然不至於名聲全無,但大多都很一般。至於三國那些耳聞能詳的故事,在這邊也很少流傳。
比如桃園結義。
第一章講的是黃巾起義,劉關張結義。故事還沒正式開始,但已經很吸引人。
亂世,英雄,姿勢已經擺出來了。
另外,開篇的“話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令許多人驚豔不已。
他們乍一讀到,覺得的很對。一部華夏曆史,不就是這樣的嗎?
黃巾軍的“蒼已死,黃當立”,也讓他們熱血沸騰,甚至為此喜歡上黃巾。
至於桃園結義這樣的橋段,更是讓他們眼睛一亮,尤其喜愛。
錢浩起初還不理解,覺得這麼俗的橋段,大家怎麼這麼熱衷?後來,他仔細一想,就明白了,他自己看多了,當然覺得俗套。
可是,讀者們沒讀過,自然覺得新鮮。
當然,也因為這結義的確經典。試想,寫結義的書那麼多,哪一個有這桃園結義出名?
除了這些,還有一點特別吸引人,那就關張兩個角色。那種性格,讓讀者乍一看見,就喜歡上了。
由於這種種原因,《三國演義》仆一更新,就引起巨大的反響。
白讀者,喜歡它的故事和人物,為它投票打賞。老白讀者,不僅喜歡故事人物,還喜歡那種半文半白的行文方式。
在書評區,他們為之驚呼。
“好文,這絕對是網文中質量最高的。”
才開始更新,這樣的口號就有人喊出來。很多人覺得誇張,覺得也就文筆好一些,故事新一些,其他和網文也沒不懂啊。
隻能,他們眼光太淺了。
相比純讀者,一些關注文壇的讀者,以及那些作者,不怎麼在意《三國演義》。倒不是不看好這書,而是他們的興趣,傾向於文壇之事。
可是,他們的這種傾向,在純讀者看過三國,喊出種種驚人口號的之時,徹底調轉了方向。
“這書,真有那麼好?”
起初,他們半信半疑。
可看過更新之後,他們便睜大眼睛。因為,他們現書確實好,而且似乎很不簡單。
這並不誇張。
《三國演義》雖然名聲奇大,是人人稱道的名著,但和其他名著不同。其他名著名聲大則大,但一般人都看不下去。
一般人覺得,名著都太枯燥了。
三國不是這樣,它前世產生以來,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即使現代,也是如此。
正是因為這種可讀性,錢浩才一表,就吸引一大批人。這些人恐怕想不到,這隻是開始,這本書會越寫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