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亂入第一名武將,春秋末著名軍事家,《範子計然》作者,範蠡——統率86,武力6,智力100,政治94。△¢頂點說,”
範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學者和經濟學家,後人尊稱“商聖”,是中國道商之鼻祖。
越國著名謀臣,與文種一起俱為勾踐股肱大臣,最終滅吳興越。因為意識到勾踐隻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毅然棄越奔齊,三聚三散,富甲下。他年輕時,曾拜計然為師,研習治國、治軍方策。引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後範蠡攜文種遠赴吳越,因在吳國難展才華慨然離吳入越,輔助勾踐二十餘年,終於使勾踐於公元前47年滅吳。範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乘舟泛湖而去。
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範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史稱定陶。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至於範蠡能力的問題,自然不用多,臥薪嚐膽整個過程的策劃者,從戰敗國到徹底扭轉局麵,三千越甲吞吳的導演,這樣的謀略是理所應當的。
至於在治國方麵,雖然一般認為文種是主力,但是範蠡的各種治國理念卻有著他異同尋常的獨到之處。
春秋末年,範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首先,他提出了“穀賤傷民、穀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範圍內而做到農民、商人都能獲利的程度。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
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穀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係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範蠡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這都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再次,怎樣把物價控製在一定範圍內呢?範蠡主張用“平糶“的辦法,這就需要豐收年國家把糧收購儲藏起來,在歉收年缺糧時國家再把糧食平價糶出,這樣才能起到平定糧食和其他物價的作用,這就叫做“平糶齊物“。所以“平糶“是範蠡首先提出來的,戰國時李悝推行平糶法和漢代設“常平倉“都是這一思想的發展與實踐。因此,“平糶“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這其中的意義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杜絕了私人性質的‘非法’囤積。
若沒有這一點,災荒年代,什麼世家豪族、道觀、寺廟開倉放糧,收買人心,然後順勢而起,這種事情可是非常老套的。
畢竟,民以食為,對老百姓來,真的是誰給吃飽飯,就給誰賣命,其他都是扯淡!
還有“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理念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這麼重量級的人物也刷出來?”鮑鴻疑惑道,“是不是係統你搗的鬼?前麵嘀咕了好幾次要把範蠡弄出來和孫武撕逼,延續吳越之戰,結果一轉身就真的弄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