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回來,自己不看身份是一個方麵,但是你不承認又是另一回事情了,到時候我要是借助他們的身份去做事情,你來句不承認那可就不好玩了。 WwWCOM
雖然是這樣,鮑鴻也不會貿貿然的把自己的態度表達出來,給曹操當槍使,還要看曹操接下去怎麼了。
而董卓那邊就更沒什麼緊迫感了,曹參和李左車還算是漢朝名正言順的功臣,講道理靈帝除非推翻不承認劉邦他們是自己祖先,否則那些爵位必須要捏著鼻子認了。這個也是曹參會被扣押軟禁,甚至在此之前董卓、鮑鴻他們都沒有得到絲毫消息。
曹老板自然也知道這一點,不會指望把這個消息傳出來之後,鮑鴻和董卓會幫忙主持正義,關鍵是要把這個事情扯到和他們切身相關的方麵去。
“先前陛下已經有令,不計較複活的英靈前世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陛下這麼做可謂是非常英明的決斷,對於大漢局勢有著非常大的好處!”曹操頓了頓,見眾人並沒有回應,而是靜待他的下文。
這個事情鮑鴻與眾謀臣早就討論過很多次其中的利弊關係了,靈帝真要這麼做絕對是好處巨大,至於他顧忌的那些弊端根本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而從漢靈帝對於這個政策的舉動來,卻是非常奇怪的,前麵這個政策可謂是英明神武,隨後一轉身就開始懵逼了,自己打臉不,造成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這其中的反差卻是令人難以看清這家夥究竟是什麼情況,是原本的確英明,隻是被蒙蔽了呢,還是本身的確就是徹徹底底的昏君。
真講靈帝這家夥,還真不能是完全不行的,至少各方麵來,不英明不英明,聰明這一個絕對逃不了的。
永康元年十二月,桓帝逝世,被外戚竇氏挑選為皇位繼承人,於建寧元年正月即位。
大將軍竇武因定策劉宏繼位有功,其族人加官進爵,從此竇氏外戚權傾一時。竇武依賴太傅陳蕃主持朝政,而陳蕃大量啟用在第一次黨錮時受處罰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後即達成一致意見,密謀鏟除宦官。竇武指使尚書令尹勳等彈劾並逮捕黃門令魏彪,為進一步彈劾宦官羅列罪名。
九月七日,竇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勳秘密寫給竇武的奏章被長樂五官史朱瑀獲得,事情泄露。朱瑀將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節等,眾宦官歃血為盟,當晚動政變。史稱“九月辛亥政變“。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變全麵勝利,竇武、陳蕃等人均被滅族,未被處死的族人則流放到交州。竇太後則被遷徙到南宮雲台居住。
僅僅是九個月的時間,他就把當朝的權臣拿下,奪回了政權並且一直將政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裏。
他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又設置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賣官鬻爵,導致黃巾大起義。
靈帝在文學藝術方麵有很深造詣,創作了《皇羲篇》共五十章。光和元年,靈帝設置鴻都門學,並不是研究儒家經典,實際上是探討辭賦、書法這類靈帝感興趣的學科。重用出自鴻都門學的學生,他們出任刺史、尚書、侍中,甚至還有封侯。太學的儒生往往鄙視這些人,拒絕與其為伍。鴻都門學一時非常興盛,學生多達千人,但延續時間不長。一因士族猛烈的攻擊,二因黃巾起義,隨著漢王朝的衰亡而結束。在“獨尊儒術“的漢代,改變以儒家經學為唯一教育內容的舊觀念,提倡對文學藝術的研究,是對教育的一大貢獻。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學,突破貴族、地主階級對學校的壟斷,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也是有進步意義的。同時對明創造情有獨鍾,指揮鉤盾令宋典、掖庭令畢嵐等一批明家,明了類似噴泉的“祿、蝦蟆”,及人工灑水車“翻車渴鳥”等等。
其實靈帝非庸主,以外來戶亭候身份,突然駭然入中央坐帝位,借宦官之手滅宋氏外戚,不拘一格立屠戶出身的何氏為後,又借士人黨整垮曹節、王甫兩大宦官,重用張讓、蹇碩等心腹;又擴大黨錮壓製士紳、打擊太學,立鴻都門學培植心腹官員,宦官、黨人、外戚三大勢力都被他擺平了,自兩漢諸帝以來,有幾個比他靈帝還擅長奸詐權謀呢?再有,自孝和帝之後的帝位比他還穩固?靈帝,不愧自稱“無上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