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文化(3 / 3)

嘉慶宮火:此事亦與乾隆有關。乾隆酷愛收藏宋版圖書,在位時廣收宋元抄校善本,共計四百餘種,置於昭仁殿,名之為“祿琳琅”。嘉慶二年乾清宮失火,昭仁殿同時被焚,祿琳琅所存書籍付之一炬,蕩然無存。時朝廷為安慰太上皇,又收集了一批書籍,數量多於前祿琳琅,其實則主要是明清刻本,而非宋元善本。194年馮玉祥組織清點清宮文物,才現祿琳琅藏書早已全非宋本。

太平國起義:太平國運動帶有宗教戰爭的性質,其間揚州文彙閣、鎮江文宗閣《四庫全書》皆被焚毀,片紙不留。杭州文瀾閣被推倒,《四庫全書》流入民間,幸有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搶救,未遭全毀。張秀民《中國印刷史》:“太平國起義,南方戰火連年,揚州文彙閣及鎮江金山文宗閣《四庫全書》全毀,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亦不全,其他民間藏書損失尤巨,一般士子缺乏讀本。”

火燒圓明園: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文源閣《四庫全書》及味腴書屋《四庫全書薈要》等毀於一旦。

16庚子事變:光緒二十六年清軍及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各國使館,為逼出困守的洋人,火燒使館隔壁的翰林院。英國人普南特·威爾《庚子使館被圍記》:“翰林院者,乃中國十八省之牛津、劍橋、海德堡、巴黎也,中國讀書人最崇敬者厥維翰林。院中排積成行,皆前人苦心之文字,均手抄本,凡數千萬卷。所有著作為累代之傳貽,不悉其年。又有未上漆之木架,一望無盡,皆堆置刻字之木板。……在槍聲極猛之中,以火具拋入,人尚未知,而此神聖之地已類圖焰上騰矣。……無價之文字亦多被焚,龍式之池及井中均書函狼藉,為人所拋棄。……有綢麵華麗之書,皆手訂者。又有善書人所書之字,皆被人隨意搬移。其在使館中研究中國文學者,見寶貴之書如此之多,皆在平時所決不能見者,心不能忍,皆欲揀選抱歸,自火光中覓一路抱之而奔。但路已為水手所阻,奉有嚴令,不許劫掠書籍,蓋此等書籍有與黃金等價者。然有數人仍陰竊之。將來中國遺失之文字或在歐洲出現,亦一異事也。”這次事件中所損失珍貴書籍無數,尤為嚴重的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底本和《四庫全書》未收的“四庫存目”書原本。

抗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所造成的文獻損失不可勝計,此處僅舉一例。19年“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以飛機轟炸商務印書館、商務總管理處,第一、二、三、四印刷廠和紙庫、書庫、尚公學及東方圖書館中彈起火。後日本浪人再次闖入東方圖書館,縱火焚書。館中珍本古籍及其他中外圖書四十六萬餘冊化為紙灰,飄滿上海空。

日本侵華時一二八事變中被轟炸的商務印書館。

最令人痛惜的是東方圖書館的全部藏書46萬冊,包括善本古籍7多種,共5多冊;中國最為齊備的各地方誌6多種,共5冊,悉數燒毀,當時號稱東亞第一的圖書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價值連城的善本孤本圖書從此絕跡人寰,這不能不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劫難。

日軍之所以要炸毀商務印書館,時日軍海軍6戰隊司令鹽澤幸一講的很明白:“燒毀閘北幾條街,一年半年就可恢複。隻有把商務印書館這個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機關焚毀了,它則永遠不能恢複。”

近代戰爭之後,這種事情更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