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藎忱又會給自己什麼驚喜呢?
“新組建的《中原時報》,朕打算交給你來主筆。”李藎忱徑直道,“時報時報,實時報道,明白朕的意思麼?”
劉炫怔了一下,旋即露出喜色。
實時報道,那就是自己要著眼於現在、著眼於大漢的發展和進步,而不再是來回掰扯那些老生常談的聖人之言。
在南北朝時期,儒家聖人之言實際上本來就已經沒有那麼廣為流傳和受到歡迎,一來是因為南北朝的戰亂讓很多書籍都毀於戰火,這也是南北朝時期清談和談玄頗為流行的原因,既然我們都找不到什麼古文來參考,那就隻能一玄而又玄的事情。
二來是因為佛教和本土道教的快速發展,嚴重擠壓了儒家的發展空間,“南朝四百八十寺”可不是一個虛數,即使是後世整個江南地區的寺廟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在南朝這佛教盛行的時代可想而知,實際上北朝也不差,幾個被視為瑰寶的石窟都是在這個時代開鑿的。
現在隨著下逐漸太平,李藎忱又借助發展工商提出了“克忠職守”、“實幹興邦”這樣的理論,華夏從當初崇拜佛教的務虛再一次回歸到了務實之中,儒家自然也就有抬頭之勢。
曆史上也是到了隋唐,佛道儒開始三家鼎立,後來唐朝開放,更是各式各樣的宗教濟濟一堂,一直到唐武宗滅佛以及唐朝的內縮,儒家再一次成為下思想的主宰並且一直延續到滿清。
李藎忱並不反感儒家,但是反感儒家的不變通。漢末的戰火讓很多儒家的經典付之一炬,因此後世的儒家還真的就抱著儒家寥寥可數剩下的幾本書翻來覆去,甚至還誕生了理學和八股這種東西。李藎忱並不能同樣強調社會規律性和務實的理學有什麼錯,但是長期局限於這種體係下,自然而然的就讓社會的思想變得極端,後世的那些貞節牌坊等等的就是典型,更不要八股取士了。
就算孔老夫子真的算是聖人,千年前的聖人之言,真的能夠在千年後依舊有用麼?
時代在快速的發展,孔老夫子就算是聖人,又如何能夠一眼千年、盡在掌握?甚至事實證明,依靠孔老夫子流傳下來的那幾句話,根本沒有辦法真正的治理社會,以至於很多朝代都不得不外儒內法,治理的方法實際上還是法家的方法,隻不過大家都不拆穿罷了。
華夏不變,世界卻在變,所以華夏最終落後於世界。從清末到新中國,短短百年之間,多苦多難,多少仁人誌士浴血奮戰這才將華夏從穀底硬生生的拉了回來,避免了整個國家的分崩離析和墮落。
而李藎忱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為後人減少一些苦難吧。
思想,要變。
聖人並不是都對,要敢於批評聖人,要敢於認識到錯誤。
既然要變,那就要指出之前的想法哪裏有錯,讚揚現在的想法哪怕是和之前的有衝突也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