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一章 絲綢之路(1 / 2)

城中道路到底沒有城外寬敞,再加上城市治安、交通管理的愈發嚴格,在大街上直接擺攤售賣已經不是什麼容易的事了,所以還不如直接湊到城外去,在那裏甚至還能夠分到屬於自己的固定攤位。

這自然更進一步分走了城內集市的客流。

對於老百姓來,城外四周都有更大更廣的集市,何必再來城中這尺寸之地?更不要城中商賈們需要支付高額的房租,因此這些費用均攤在商品上,更是讓他們的商品缺少競爭力。

因此城中的集市而今也被迫做出轉型,向著中高端貿易進發,比如從全國其他地方運來的一些長安少見的貨物。

可是城中真正需要這些貨物的人,又有多少?

所以城中集市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敗下去。

這也讓李藎忱忍不住感慨,這或許就是工業種類齊全的弊端吧。

龐大的長安工坊在帶動著整個關中地區的快速發展,自然也就使得很多工業產品都能夠在本地進行生產,外地進來的貨物逐漸失去了競爭力,大家除了圖個新奇之外沒有什麼了。

不過這也讓李藎忱可以名正言順的調動城中的這些商賈為自己所用。

他這一次來,不就是為大家解決問題的麼?

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絲綢之路。

所謂的“絲綢之路”這個名稱實際上是後世德國學者的發明,在這個時代之前是沒有的,不然的話作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關卡,玉門關應該叫做“絲門關”才是。實際上絲綢之路最早是被兩漢用來進口西域優質的白玉,也就是和田玉,因此才有玉門之名。

大漢一統之後,李藎忱就已經把目光放在遼東和河西,遼東自然是為了那富饒的土地還有大量的礦產資源。這年頭到底還是在冰河期內,在遼東進行耕作的確不太現實,但是礦產也很讓人眼紅啊。

而河西,自然就是為了和西方的貿易。

因此很早以前,大漢的報紙上已經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向人們介紹這一條已經埋沒在曆史風沙中的道路,引來不少學者的考據,有官方背書,大家自然也就逐漸接受了這個名稱。

現在大漢拿下河西,絲綢之路已經再一次暢通,朝廷完全可以通過河西恢複和西域之間的貿易。

絲綢之路在此之前,實際上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被截斷,從西域以及更遙遠的阿拉伯地區前來的貨物還在通過絲綢之路進入西北地區,但是因為這條路上實在是有太多等著收過路費的,因此這就直接導致一個商品被越大漢或者從大漢越西方之後,價格飆升。

畢竟之前同樣把握這條路的吐穀渾以及不少西域國,並不能讓自己的商品賣出去,甚至還需要花費不少的錢財購買這些商品,因此這就意味著他們為了彌補損失而不得不提高商品的過路稅費。

想要從此過,就要留下買路財!

西域國們到底還不敢過於囂張,畢竟還有幾個大國在周圍盯著呢,要是貨物的價格太高了,直接影響到了本國百姓——當然主要是王室和貴族——購買使用,那不介意直接揍你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