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種一個村落曆經兵災、十不存一,才是亂世之中最真實的寫照,甚至是每都在發生的事情。
主角隻是一個渾渾噩噩穿越回去的現代鹹魚,過的是和平生活,至少吃穿用度都不用愁,因此他必須要經曆一些什麼才能快速的成長,沒有什麼比身邊親人朋友的離去更能夠刺激到他了,讓他幡然意識到這個時代和之前自己所在時代的不同,意識到動嘴皮子之類的並不能幫助自己真正立足,唯有打,唯有戰鬥,才能打開屬於自己的一片地。
寶劍鋒從磨礪出,本來這個設定是對主角的磨礪、是為了烘托亂世的冷酷和淒慘,但是因為一開始對於李成等饒著墨有點多,所以整個環節確實是有點兒殘酷了,在此向被毒到的書友們表示歉意。
至於文裏其餘的毒點,感覺應該還不是很過分吧······
主要是可能有一些前後文不呼應或者埋了伏筆忘聊地方,主要是時間一長,事情一多,就給忘了。下一本我會努力先把每個伏筆和登場人物單獨記錄,時時查閱。
4.關於主角的姓名
這個在作品相關解釋過,有些老書友可能沒有注意,所以在此處抄錄。
李藎忱的藎忱,來自於張自忠將軍的表字。既是為了表達對張將軍以身許國的敬意,自然也是為了呼應本書的主旨之一——對家國的盡忠盡忱。
主角擁有這個名字,在我看來,並非不可能。
張自忠將軍,本字藎臣,該表字來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意思是國王所進用的忠誌之臣,感念祖先的恩德。同時白居易在《韓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贈國郡太夫人製》(應該是為韓愈母親寫的悼詞,假如理解錯了,請評論指正)中也寫到“生此哲人,為我藎臣”。
用《詩經》,《楚辭》等典籍來為孩子取名字,古今皆是。隻不過《詩經·大雅》這種偏向於宣傳封建王教思想的篇章,在當今流傳並不廣泛。可是在古代,這才應該是朝廷鼓勵傳頌從而流傳廣泛,其餘的各種《風》,隻是地方民歌才是。
而起這個名字的李成,跟著陳慶之這個書生將軍出來的親衛,有文化、有膽略,能取出來“藎臣”這兩個字,應該還是得通的,隻不過這個詞在我們現代使用的比較少聊。
同時,李成對於對他們白袍見死不救的南朝顯然並沒有好感,因此他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以赤膽忠心、一腔熱血忱忱保衛黎庶百姓,改“藎臣”為“藎忱”,並非不可能。
當然主要還是我夾雜了一些個饒情感和觀點在其中,對於覺得閱讀不方便的書友表示歉意。
5.關於人物塑造。
我所寫的兩本書,無論是《傾宋》還是《權傾南北》,所描寫的都是曆史上很少為人所知的時間段,南宋最後的光景,隋唐崛起的前夜······
描寫這些時間段,很新穎,寫著也很有意思,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史書的記載很少,甚至還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這就導致寫起來發現前麵寫的不對勁,這還是問題。
大問題在於,根本沒有那麼多人可以寫。之前寫《傾宋》,因為摸到了一本《宋元戰爭史》,所以書中很多人,比如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李芾、邊居誼等等,都是可以考證、確實存在的民族英雄。
而《權傾南北》不同。
本來在這一段時間裏,有傳記,有詳細記載的人,真的寥寥可數,因為《陳書》和《周書》之類的,本來就是姚老爺子無償寫就的,能出版、流傳,就已經算很不錯了(這個曆史情節在二神的《唐磚》中有,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因此裏麵是言簡意賅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