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給自己自媒體寫的一些和本書有關(主要是背景有關)的文章,我會發在作品相關***諸位書友參考。來自企鵝號:漫卷
萬事萬物,如果去尋找其濫觴源頭,都可以找出很遠,並且歸結在一件或許並不會過多引人注目的事情上。用外國人的說法就是“亞馬遜熱帶雨林之中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就有可能在墨西哥灣引起一場龍卷風”;而在我國,則一般形容為“草蛇灰線,伏脈千裏”。
今天小編就來講述一下一場對於很多人都很陌生的大戰——南北朝末年爆發於北周和南陳之間的呂梁之戰。隋唐盛世是很多人所向往、所讚歎的華夏曆史上少有的鼎盛時期,而如果對隋唐盛世追根溯源,恐怕就要追溯到這一場最終決定了南北朝百年對峙勝利者、決定了隋朝誕生的大戰。
我們這裏說的呂梁,可絕對不是山西的呂梁,如果南陳都已經打到了山西,那麼就算是北周自楊堅以降諸位同誌有通天之能,恐怕也要無能為力了。這裏的呂梁是已經湮沒在曆史長河中的一處地名,其大略位置在今天的淮河北岸,應該同壽縣所在位置隔河相望,因有呂梁水穿過而名之為呂梁,是當時淮水重地,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577年(太建九年),被譽為南陳棟梁的老將軍吳明徹率領南陳大軍北上,與北齊大軍在呂梁展開大戰,這是呂梁之戰的第一階段,此時的北齊南麵有剛剛開國不過二十年、兵強馬壯的南陳虎視眈眈,西麵還有北周隨時準備一口將其吞下,可以說已經國力衰弱到了極點,所以第一階段的呂梁之戰沒有絲毫懸念,老將吳明徹以蕭摩訶為先鋒,一路勢如破竹。作為未來南陳第一大將的蕭摩訶不負所托,帶著區區七名騎兵便衝入北齊軍營之中,斬將奪旗。南陳軍隊的驍勇讓北齊徹底亂了陣腳,隨之大敗,而呂梁這一塊從淮水進攻中原的跳板也隨之落入南陳手中。
此時的南陳可以說達到了曆史上的鼎盛,吳明徹、蕭摩訶等將領無一不是可以獨當一麵之輩,再加上多年整頓國政,兵強馬壯。而北朝則是陷入徹底混亂,北周在同年對北齊動手,一口吞下北齊,統一北方,但是因為國內尚且混亂,所以沒有足夠的精力抽調出來大軍,南陳占據了優勢。
不過北周畢竟也不是吃幹飯的,呂梁落在南陳手中,就像被人用刀頂住軟肋,所以北周在剛剛穩定下來,就以大將宇文忻為主帥進攻呂梁,宇文忻麾下實際上也就是數千精銳,其餘的都是一些雜兵。對於這麼一群說不上是烏合之眾還是精銳大軍的對手,南陳可以說應付的得心應手,蕭摩訶故技重施,率領十二名驍勇善戰的親衛直接破入北周中軍,這下可把宇文忻嚇得夠嗆,大軍潰敗。
吃一塹長一智,北周不敢再小覷這些“島夷”,旋即以用兵謹慎穩重的王軌為主將,以大軍推進。王軌分析前兩次呂梁之戰,南陳有蕭摩訶這員勇將在前衝鋒陷陣,又有吳明徹這員經驗豐富的老將在後麵運籌帷幄,絕對不好對付,尤其是蕭摩訶的輕兵衝陣打法,完全是悍不畏死的戰術,對於臨時抽調組建的軍隊有很大的殺傷力。
一旦中軍崩潰,自然不能指望著這些臨時抽調的軍隊將士還能衝鋒賣力。
所以王軌很幹脆的選擇繞過南陳這個奪命撒手鐧,直接率領大軍調頭,趁著蕭摩訶和吳明徹將注意力集中在正麵,切斷呂梁水的下遊,使得南陳主力大軍成為被困在淮水北岸的孤軍。頓時南陳大軍亂了陣腳,不過吳明徹覺得還有可乘之機,一時拒絕了蕭摩訶撤退的請求。
不過隨著北周後續大軍源源不斷抵達,吳明徹才意識到大事不好,可是為時晚矣,南陳大軍坐困呂梁,即將陷入重圍,蕭摩訶於是自請斷後,這一次依舊被吳明徹斷然決絕。知道自己犯下大錯的老將軍讓蕭摩訶帶領騎兵先行突圍,而自己率領步卒斷後。
最後蕭摩訶搶在包圍圈合攏之前抵達淮南,而吳明徹大軍全軍覆沒,吳明徹被俘,不久之後憂鬱成疾,病死在長安。
呂梁之戰可以說是南北朝後期最後一場雙方勢均力敵的大戰,而結果以南陳先勝後敗告終。失去精銳大軍的南陳,在北周的步步緊逼之下從淮水一路退到長江。就算是有蕭摩訶這樣數一數二的大將,也再無挽回之力。
呂梁大戰之後,北周武帝宇文邕駕崩,之前其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自然而然為楊堅做了嫁衣裳,而之後楊堅統籌實力,建立隋朝,中間經曆了多次內亂,可是因為呂梁之戰而被掏空的南陳,再也無力參與其中,隻能坐等隋朝大軍南下。
由是而觀之,這一場南北朝後期的大戰,足可以稱之為之後六百年隋唐盛世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