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宇文憲還看不了那麼遠,但是李藎忱卻很清楚歲幣在曆史上意味著什麼。
這是恥辱。
宋代雖然富裕,但是因為年年歲幣而被多少後人戳脊梁骨?
實際上又有幾個人知道,宋朝用歲幣換來的雙方邊境榷場,每年的貿易順差可要遠遠大於歲幣的支出,也就是宋朝用南方的貨物換來的利潤就已經足夠支付歲幣並且還有盈餘。
這些利潤隻會服務於一代或者幾代人,但是向異族低頭的恥辱,卻會銘記幾百代甚至幾千代人。
李藎忱絕對不會損害自己這一代饒利益,但是也不會讓自己遺臭萬年。不過他倒是不介意把宇文憲的名聲弄臭。
五胡亂華以來,曾經被漢族壓著打的異族崛起,漢人轉而淪為被奴役的階級,自從那之後,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異族力量向漢韌頭服軟甚至還繳納歲幣,李藎忱應該很榮幸自己是第一個。
這也明風水輪流轉,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而現在他們也將奪回三百年前丟回的土地,也奪回祖輩們丟掉的尊嚴。
除了這些明顯是宇文憲向大漢低頭的條款,也是雙方爭執最明顯的地方之外,其餘的倒是非常容易達成一致,最重要的還是大漢和北周之間將新開潼關、南陽等通商城鎮,這對於宇文憲來也不能算是讓步,在雙方互相貿易交流的這麼長時間來,依靠向南方商人征稅,實際上宇文憲的收入也不少,而且北方也的確需要依賴南方的茶葉、絲綢等物品。
一旦雙方斷絕了通商的渠道,這些南方貨物之中的必需品,價格自然就會水漲船高,到時候牟利的還是居中控製甚至於走私的南方商人,宇文憲當然也不會讓南方人這麼占便宜。
除此之外,自然也就是雙方加強對軍隊的約束,沿著現在的戰線控製兩側駐軍數量,避免出現重兵雲集和軍事競賽。這也是現在的大漢和北周急需的,多年的戰爭讓大家都在竭澤而漁,百姓和朝廷都想著能夠喘口氣,因此盡可能的減少駐軍、避免衝突自然是大家都樂意看到的。
和平從來不是在朝堂上拍拍桌子就能實現的,既然想要和平,自然就要付諸行動。
對此李藎忱倒是並不在乎,以大漢軍隊現在的集結能力,也就是兩三就能把大軍從內線拉到前線上去,再加上大漢第一線的重鎮,要麼就是諸如淮南的鍾離、梁郡這樣的軍事重鎮,要麼就是南陽、長安這樣的雄城深塹,所以用不到李藎忱擔心防線會一觸即潰。
深吸了一口氣,李藎忱提筆,又在上麵加上了一條。
雙方以兄弟稱,為兄弟之國。
這樣正好湊夠了二十一條。
條條款款,全部對大漢有利。
這也算是李藎忱的一點兒惡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