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七章 未來(大結局)(2 / 3)

經過三個月的準備,九月裏,以東北十萬邊軍為班底,加上上半年招募的十萬新軍組成的二十萬北伐大軍成立。與此同時,大周信使前往臨潢府覲見遼皇耶律春,提出對前番遼人會同女真人進攻大周,造成大周巨大損失的賠償要求。大周提出了要遼國賠償戰爭款五千萬兩,並且每年進貢牛羊馬匹五十萬頭,出讓遼東鐵礦十年開采權。遼皇要親自寫信向大周皇帝謝罪等數條要求。遼人豈肯同意,斷然回絕。

九月十九,北伐軍北上進攻遼國。遼國倉促之中集結了十五萬騎兵前來迎戰,雙方在析津府以東的廣闊曠野上進行了一場決戰。最終遼軍慘敗,大周北伐軍占領析津府。其後,北伐軍副帥林虎率五萬兵馬往西攻西京大同府,十月初西京陷落,大同落入大周手中。利用遼人集結兵馬防守中京道的契機,林虎揮軍從西路北上,目標直插上京臨潢府。十月二十六日,林虎大軍從平地森林中伐道而出,直撲臨潢府門戶饒州,隻用半日便攻克饒州。臨潢府兵力空虛,耶律春和部落酋長們驚慌失措,不得已請求和議。

十二月,建興四年新年之前,一個爆炸般的好消息傳遍大周天下。遼人為保住遼國不滅,在兵臨城下的情形下答應將西京道和南京道割讓大周。遼皇耶律春願向大周皇帝郭昆稱侄兒。同時,遼國每年進貢十萬匹牛羊,五萬斤鐵錠抵為歲幣。後世稱此盟為臨潢之盟,又稱之為‘城下之盟’。

自此,遼人被困於燕山以北苦寒之地,失去半壁國土,苟延殘喘。再加上遼東女真人猶在,實力不容小覷,遼人再無南下之心。隻求守住剩下的國土,不得寸進。

此戰之後,林虎名震天下,封大將軍,授燕山節度使,率二十萬邊軍全權鎮守燕山北境,成為大周一代名將。

建興四年二月,方浣秋為林覺產下一子名為林震,方浣秋本因早年疾病之故被認為不能生育。得此子歡喜不已,每日親自教授詩書。後林震為大周一代大儒,頗有乃外祖之風,此為後話。

建興六年秋,大周皇帝病故,舉國哀悼。內閣立其子十歲的郭岄為帝,改元共治。

共治二年冬,太皇太後病故於內宮。其女郭采薇為之守孝三年,搬至舊王府居住。

共治五年秋,內閣首席大臣林覺請辭內閣首席之職。群臣上書千份挽留,林覺終不答應,執意辭官。他舉薦了楊秀為內閣首席大臣之職得議政會批準通過。為表彰林首席十年之功,郭岄下旨授林覺太師之銜,加爵安國親王,依古禮授九錫之禮。

自建興二年至共治五年,林覺在內閣首席之位上整整坐鎮十年時間。這十年間,大周海清河晏國泰民安,大變革帶來的影響早已消除。虛君共治已經成為上下共識。新一代成長起來的官員早已將這些深深的映入了腦海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林覺知道時機已到,自己不必再操心於這些政務國事,一切已經上了軌道。這時候是自己享受人生的時候了。反正大周軍權都在自己人手裏,一旦出現偏差,隻需出來糾偏便可。

林覺當政這十年間,大周財政增長五倍。年財政收入已近五億兩。自建興四年起,便已經實現了盈餘。到林覺請辭之時,更是國庫充盈,貫朽粟陳。工商農業更是極大發展,百姓都成小康之家。

十年間,林覺主持製定律法五十餘部,深入方方麵麵。法治之詞早已深入人心,依法辦事也已蔚然成風。整個大周其實已經在林覺製定的軌道上前進。

林覺辭官之後沒有回杭州,而是回到了落雁穀,那裏山清水秀,風景絕美,正適合安逸生活。其後數年,白冰生一子,綠舞生一子一女,高慕青生一女。芊芊生一子。謝鶯鶯生一女。林家子女興旺,其樂融融。

共治九年,林覺長子林戰高中探花。楊秀欲留置內閣為官,林戰拒絕不受,自請往邊遠小縣為縣令曆練自己。多年後累官而上,三十歲那年終入內閣為首席,令天下人歎服,此為後話。

……

共治九年春,也就是林覺長子林戰高中探花郎的那一年。遼東長白山下,一大片碧綠的草原之上,震耳的馬蹄聲正隆隆而響。

部落中的帳篷裏,女真族人紛紛出來觀瞧。巨大的穹頂金帳之中,一名相貌端麗的中年美婦也在侍女的陪同下來到帳篷外邊,朝著馬蹄隆隆聲傳來的方向手搭涼棚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