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
葉春秋心思一動:“也不盡然,難道隻有讀書才有出路?嬸子,俊才體魄好,我有個主意,你不妨聽聽,不如讓他學武,去考一考武試。”
武試就是武舉考試,明朝武舉創製甚早,但製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直到成化十四年才根據太監王直的建議,以文科為例,設武科鄉、會試。弘治六年的時候,定武科六年一試,先策略,後弓馬,策不中者不準試弓馬。後又改為三年一試。考試內容主要是馬步弓箭和策試。
大明朝重文輕武,武官和武舉人、武進士在文官們麵前幾乎抬不起頭來,可是這也隻是相對而言,無論怎麼,這也是個官,在文官跟前低眉順眼的,可有了官身,總也比平頭百姓,或者跟在老爹背後收租或是蹲在家裏玩泥巴強。
葉春秋之所以動這個念頭,是因為俊才雖然考不中秀才,可好歹在族學也讀過這麼多年書,文化的底子還是有的,武舉所需要的文化功底不需要太高,不過這個時代大多數人都是睜眼瞎呢,俊才比他們要強,除此之外,就是弓馬了,俊才平時就愛耍氣力,動不動就要揍人,體格又大,隻要苦練,機會還是很大,畢竟考武舉的人不多,因為讀書的人不屑於去考武舉,而有力氣的人大多都是底層的莊稼漢子,大字不識,這是俊才的優勢。
三嬸一聽,也是動了心,她心裏開始核算,中了武舉也是可以做官的,雖然是武官,可是縣裏的水路巡檢,別看隻是個九品武官,在縣令麵前點頭哈腰,可是在水路巡檢司裏卻是一不二,一般的鄉紳也是要巴結一下,至於尋常百姓,那就更不必了。
哎呀……她猛拍額頭,這是春秋想要抬舉俊才呢,據學習弓馬可是花費不來著,不是窮文富武嗎,一匹健馬的價格可是不菲,是一般駑馬價格的數倍,而且每日還要用精細的草料,一日的開銷抵得上幾個漢子呢,這弓箭就不必了,真要準備武舉,這是不的數目。
她連忙喜滋滋的道:“春秋怎麼,俊才都聽春秋的,你是他的兄長,若是當真想要提攜他,他敢偷懶打混,嬸子非打死他不可。”
葉春秋被逗笑了,因為在他的印象中,一向都是俊才追著自己揍的,現在嘛,反正是大房當家,族權遲早要落在自己父親手裏,所以葉春秋也巴不得家裏的人都有些出息,將來在一起也有照應,這個時代想要單打獨鬥太難了。
“那好,什麼時候三叔去縣裏看看,買匹健馬回來,噢,隻怕還要請一個馬夫,那樣的馬,尋常的馬倌可養不成,弓箭也得打造一副,當然,得事前和衙裏報備一下,省得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我修一封書信去吧,縣裏的主簿和我有過幾麵之緣,這個事他肯定願意幫襯一下。”葉春秋想了想,又道:“不成,縣裏隻怕也沒什麼好馬,總要尋一匹神駿一些的好,過幾日讓俊才隨我去寧波吧,我在海寧衛裏有朋友,請他們幫忙,更妥當一些。有人關照,他要考武舉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