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先生鬱悶地喝著茶,心裏很是不甘,等一盞茶下肚之後,他便笑了笑,道:“這兩年,老夫在整理了一些失輯的文稿,偶有所得,其中尤以隋唐時期的散冊需重新修編,填詞充句進去,諸公可聽過劉夢得的《陋室銘》嗎?”
眾人聽到劉夢得這個名字,都情不自禁地打起了精神,此人乃是唐時的‘詩豪’劉禹錫,劉禹錫留下了許多詩詞著作,朗朗上口,在坐之人,誰又不曉得?
現在聽到鹿鳴先生得意洋洋地起此事,許多人都不由地用著寫滿佩服的眼眸看著鹿鳴先生,顯得很是驚詫。{〔〈 (〔網
這位鹿鳴先生原來不聲不響的在整理劉禹錫的文章和詩詞嗎?若是如此,那可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古人的文稿其實是非常淩亂的,畢竟那個時代,也沒有太繁榮的印刷業,有人寫了書,大多隻是自己珍藏起來,或者有什麼詩詞,抄錄幾份去送給親朋好友,即便是名人,他的詩詞文章,也不過大家抄錄而已。
隻不過到了兩漢之後,紙張開始流行,紙張雖便於書寫,卻不太容易保存,這就導致,古代許多名人的文稿要嘛已經失傳,隻聞其名,卻不知到底是什麼著作,又或者即便有名作,卻因為流傳下來的文稿都是口耳相傳,許多地方用詞錯誤,甚至一篇文章隻有上截卻無下截,這種情況十分普遍。
隻是這些前人的作品,若隻是放任這樣不成文稿,或者是錯漏百出,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這便是失輯。
麵對這樣的情況,文皇帝在位時,就以編造永樂大典為由,開始大肆的搜集民間遺落的各種古代散集,還有各種文章的孤本,希望將它們統統都收集起來,編造成冊,對於那些‘錯誤百出’的地方,進行整理和修改。
就如古代某個名士的一篇文章,自然會有人抄錄保存,隻不過因為是傳抄,大家抄的文章可能不同,這時候,就很考驗整理資料的人的水平了,你得明白這不同的文章裏,到底哪一個才最合乎那名人的際遇,還需精通此人的文法,也就是,你不但要精通曆史,還需要對詩詞文章有深厚的功底,甚至有足夠的耐心,方才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斷。
譬如同樣一個名人,在一本抄錄下來的散冊裏寫的詩是‘僧敲月下門’,而在另一個流傳下來的版本裏卻是‘僧推月下門’,同樣的詩,卻因為隻是一個字的改動,不但意思完全不同,意境也生了極大的變化,可是如何才能確定哪一個是原著者的本意呢?除了你要有極強的鑒賞功底,大抵能看出哪一個詞用的更好,同時還要考慮原作作者在寫詩時的時間地點,因為不同的時間地點,作者的處境不同,這詩的用字可能又全然不同了。
因而永樂大典的編撰,幾乎集齊了全國之力,當時下最有名的才子解縉做了總編,又召集了無數名士大儒,足足花了許多年,才總算略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