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什麼大儒才子,什麼會元、狀元,那位葉考霸,輕輕動動手指頭,就能吊打得你媽都不認得你。
這時候,葉景朗聲道:“下誰都可能作弊,唯獨葉春秋斷然不會作弊,現今有人殘害忠良,借著所謂莫須有的罪名,戕害學官,甚至要置吾兒於萬死之地,何為不公,這才是大的不公,諸位,科舉乃是國本,若是科舉無弊案,卻被人借此無中生有,那麼這麼多學子用心苦讀,所得來的成績就可以因為有奸賊作亂而作廢嗎?更可笑的是,我還聽,許多人都已經供認不諱,這是什麼?這是屈打成招,是殘害忠良,今日我等坐視如此,明日害的就是自己!”
一番話,人深省。
若是葉春秋不可能作弊,那麼何以會有這麼多的人認罪呢?
許多人打了個冷顫,可能性自然隻有一個,那便是屈打成招,有人故意要栽贓陷害。
此時,有人低聲道:“據當初何主考得罪了閹宦劉瑾。”
……
一下子,所有的事都明白了,於是乎,所有人開始群情洶洶起來,連科舉都敢插手,還想把手伸進會試中來。
若是如此,這是絕人生路啊。在所有人眼裏,科舉是神聖的,這個神聖之處就在於,大家都大致相信科舉的相對公平性,正因為公平,所以這就成了無數人改變命運的手段,你是商賈之家不打緊,因為你可以通過科舉,成為清貴的官人,你家貧也是無妨,若你肯用功苦讀,總有鯉魚躍龍門的機會,也正因為相信這個公平,所以有人窮極一生,都在讀四書五經,一輩子耗費在這上頭,為的不過是一朝翻身而已。
可是……若這科舉可以被人隨意操作,若是可以任人隨手翻雲覆雨,那麼……自己讀了半輩子書有什麼意義。
這一科考不上不打緊,下次還有機會,可是若有人隻想打擊報複一下對手,就可以隨意汙蔑栽贓,牽涉到弊案,即便有一日,你當真金榜題名,也可能因為牽涉進弊案之中,可能所有的成績悉數作廢,甚至還可能無端遭遇株連。
那麼……科舉還有什麼意義?
科舉若是沒有意義,那麼今日站在這裏的人,許多人十數年乃至於數十年的寒窗,又有什麼意義?
這關係到的,幾乎是自己的根本利益問題了。為了讓科舉公平,自洪武太祖以降,朝廷和讀書人想了多少辦法來維護這個公平,便是今年的恩科,大學士李東陽和焦芳的兒子本該有會試資格的,卻為了怕人閑話,尚且要上書避嫌,若非是子不準,依舊讓他們參加,否則連堂堂大學士的兒子,都要乖乖禮讓出來,免得中試之後讓人了閑話。
在這種情況之下,居然有人想在科舉上作文章,來影響科舉的公平性。
站在這裏的人,有不少中試之人,包括了那福建的才子戴大賓人等都來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