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缺點,卻並非不可以改善。
之所以板甲厚重,形同罐頭,穿了,就是這個時代的鋼鐵韌性和強度不夠,若是不厚實一些,板甲的作用也就蕩然無存了。
可若是使用強度更高的合金鋼材呢?那麼完全可以製作得更加輕便一些。
最重要的是,板甲的優勢在於一體成型,若是能想辦法構造簡單的銑床或者衝壓器械,就意味著可以大規模的進行生產。
這是鏈甲、鱗甲的主要劣勢,想想看,一件鱗甲,需要數百上千片鐵片,需要將它們一個個串起,若想大規模的生產,這得需要多少人工?
那些鎧甲,顯然隻是貴族老爺們的玩具,葉春秋雖然想要高成本的締造精兵,卻也不至於讓數個匠人,專門去穿珠子似的花費幾時間去專門做這樣無意義的事。
那麼武器呢?用什麼武器最好?
除此之外,還有靴子,頭盔,甚至是水壺,諸如此類。
葉春秋沒有先急著設計,而是先從衝壓機床和銑床開始做起,衝壓機床隻能用簡易版,這時代任何東西都是粗糙的,將就夠用就好了。
其實起來,倒也不算太難,不過根本問題就在於動力的問題,這時代沒有電能,唯一能利用的,怕也隻有風力和水力了,水力衝壓似乎更加穩定一些,水力鍛機在一百年的歐洲已經出現,可是過於簡陋,不過是原始版罷了,葉春秋倒是對十八世紀的某種改良型鍛機有了興趣。
那個時代,專門用於板甲衝壓的鍛機已經絕跡,根本原因在於火槍的展,使得這種製作精良的板甲沒有了用武之地,好在當時的法國,卻保持著製造板甲的傳統,當然,主要是給儀仗隊使用,法國人愛麵子,喜歡裝十三嘛。
鍛機的結構很簡單,也沒有使用蒸汽機,這就給了葉春秋仿製的空間,他心翼翼地繪製出圖來,次日清早,便交給孫琦,讓他尋匠人想辦法去製造。
接著就是合金鋼的選擇問題上,這些其實不難,本來這基礎材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這就好像是炒菜的師傅放鹽一樣,起初的時候,也未必能掌握,需要日積月累,最後才能找到竅門,歐洲的材料學展大致也是如此,都是在蹣跚和艱難中前行,如何使鋼鐵更加堅固,韌性更足,需要無數次的實驗,一次次記錄下數據,可能三年、五年,甚至於是十年、二十年,才能找到那種最適合的配比方式。
而這些,在葉春秋這兒,完全成了多餘的,他隻需要找到這個時代開采最容易,而且成本最低的最優方案就可以,各種配比,一目了然。
這兩日,葉春秋都沒有去鎮國新軍大營,而是住在這座新建的工坊裏,招募來的匠人,大多都是技藝精湛的鐵匠,不過對於葉春秋的新玩意,他們卻還是保持著敬畏之心,就如那個鍛機,他們就試製了許多次,最終都功敗垂成,葉春秋若是不督導,隻怕沒有幾個月的功夫,也難有什麼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