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後為此擔心了幾日,又聽這牽涉到了朝廷對韃靼人的國策,其實韃靼人畢竟離張太後太遙遠,她也沒心思管什麼韃靼人的國策,她擔心的是朝臣,本來國策是既定的,卻因為皇帝的胡鬧而生了偏差,贏了倒好,一旦輸了,又不知滿朝文武會鬧出什麼幺蛾子來。
雖然張太後極少去關注外朝之事,生怕被人出什麼閑話,可是為人母的,有這麼個不太靠譜的兒子,自然而然不免要操心,此後驍騎營大敗,那橙子驚慌失措地去報信,張太後也揪心了一把。
宮中的顏麵掃地啊,而且這事是皇帝惹出來的,皇帝的名譽也是掃地。
得幸這葉春秋給力啊,這個時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這男人打仗的事,她也不懂,隻是聽那宦官們繪聲繪色的在,大致是這金帳衛如何厲害,葉春秋和鎮國新軍如何拚命,聽得張太後都不禁為之嚇一跳,這簡直就是九死一生啊。
而今,金帳衛完敗,韃靼最精銳的親衛鐵騎竟是輸在了人數隻有一半的新軍手裏,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去想象的。
這個時代的人,由於言論幾乎都是讀書人把持,因而對於任何關乎於軍事的解釋權都在讀書人口裏,讀書人除了喜歡浮誇之外,他們對於戰爭的理解大多會忽視裝備、補給、操練和平時的組織能力,卻更愛宣揚其精神,譬如贏了,就少不得要其忠勇可嘉,可若是輸了,自然也就是忠勇不足了。
壽寧宮的宦官,大多都是二道、三道的販子,讀書人有了一番解釋之後,接著坊間傳揚一陣,最後不可避免就流入了宦官們的耳裏。
因而張太後所得到的信息,至少已經轉過了三道手,消息的準確性也隻有知道,不過關於那場戰鬥的描述,大多是葉春秋如何的忠心,如何的勇敢,奮不顧身,張太後一聽,怎麼聽著似關二爺一樣?這葉修撰莫非是關二爺轉世不成?又如長阪坡裏護主的趙子龍……這還了得?
皇帝愛胡鬧,身邊的人,又多是一些亂七八糟之人,內閣幾位倒還持重,偏偏和宮裏未必是一條路的,張太後細細一想,這皇帝誰的話也不肯聽,唯獨聽這葉修撰的,葉修撰的忠心自是不必的,能文能武,又與陛下年紀相仿,現在與韃靼人作戰而受了傷,於情於理都該來看看的,自己還欠著他的人情呢,夏皇後肚子裏的孩子也是他保住的,雖家無情,可也得看人,葉春秋,她看行。
張太後來時還留了心,將夏皇後一並叫了來,她是個心思細膩之人,夏皇後才是她指定的正統,將來夏皇後若是生了兒子,是必定要克繼大統的,張家和夏家現在是攻守聯盟,那幾個不成器的兄弟,將來真到自己有個好歹的時候,還得靠自己的皇孫。
女子間玩起政治來,卻是更為可怕的,她們心細如,一丁點的舉動都別有深意,夏皇後驟然能明白太後的心思,這是張太後要鞏固關係,且為往後埋下伏筆,夏皇後是張太後未來棋局中的一環,未來的皇孫自然也是,而這葉春秋,自然也在這個棋局之內,生前享盡了榮耀的人,就不免要有長遠的考慮,得為百年之後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