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心有餘悸,深以為然地道:“好,好,還有什麼事?”
劉健與諸公們對視一眼,方才道:“陛下,一旦確定了災情,朝廷必須委派欽差一員,調撥錢糧,前往賑災,不但要統計受損的房屋,還有撫恤死傷之人和安置災民。地崩之災,與其他旱災、蝗災不同,是最容易出亂子的,所以朝廷的應變措施必須做到極快,半分疏忽,都可能釀成**。”
劉健的臉色顯得很是凝重,地崩相對於其他災害,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地崩往往有一種主流的觀點,認為地崩乃是陰陽失衡所致,與王朝的興衰和帝王的作為有很大的關係,是上對人的警告。
尤其是在許多史冊中,都記錄了王朝滅亡時候地崩的記錄,譬如周幽王時,岐山就生過地崩,幾乎所有的太史公都認為,這是‘周將亡矣,夫氣之氣,不失其序,若果其序,民亂之也。’
此後,這樣的學一直盛行,認為地崩與朝臣弄權,父子不倫、妻妾爭寵有關,於是幾乎每一次地崩,許多原本蟄伏起來的野心家,往往都會打著下將亡的旗號作亂,於是人心動搖,次序盡失。
若是地崩的災情能夠盡快解決還好,一旦拖延,那麼**便要出了,到時候有人振臂一呼,宣府距離京師又是不遠,後果可想而知。
朱厚照雖然平時糊塗,現在也知道此事很不簡單,他頜道:“不錯,劉師傅的對,等到確定了災情,理應立即委派欽差,定要盡快平緩災情才好。
謝遷一直默不作聲,他此時的心情格外的糟糕,沉吟了半響,終於道:“陛下,但凡變,必有**,何況是地崩,而今地崩,僧俗百姓議論紛紛,為子者,理應罪己安民。”
這幾乎是地崩的老套路,地崩是對皇帝的警示,也就是,所以受災的人,第一個反應就是皇帝老子做了孽,而聯想到朱厚照平時就不夠謹慎,此時趕緊先下詔罪己,也是亡羊補牢。
朱厚照不禁無語,他思前想後,竟是有些下不定決心。
劉健亦道:“陛下,謝學士所言甚是,下詔罪己,乃是理所當然,曆朝曆代,子檢討自己的過失,並不是什麼壞事。”
朱厚照隻好歎道:“既如此,你們自己拿主意吧。”
既然自己也拿不準主意,他索性做一個甩手掌櫃,任由劉健等人安排,反正這罪己詔不是自己寫的,還是翰林們自己來寫,自己眼不見為淨。
大致情況議定之後,幾位閣老自是告辭,葉春秋也打算告辭而去,朱厚照卻是拉住他:“葉愛卿,你先別急著走,若當真是宣府遭災,隻怕快馬很快就可以到。”他不禁道:“朱載垚剛剛出身,就地崩了……真是奇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