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九章:利國利民(第一更)(1 / 2)

麵對這堆植物種子,葉春秋可以辨認出來的,就有四五種之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玉米、番薯和馬鈴薯。

這三樣東西都出自南美洲,在二十年前,西班牙人就抵達過南美,而此時葡萄牙的觸角則伸向了馬六甲等地。

許多美洲的植物被帶去了歐洲,與此同時,也漸漸地流至各地。

葉春秋雖然聽不懂那幾個佛郎機人的語言,不過從他們的身份和手勢,大致可以猜測到,這理應是葡萄牙人將某些美洲運來的植物送去的馬六甲和竺一帶,用途嘛,卻是不清了……

原本葉春秋以為,這些植物估計需要數年之後,才可能得到,不料驚喜來得這麼快,現在就可唾手可得!

單以食物來論,從玉米、番薯和馬鈴薯這三樣農作物來,簡直就是這個時代的神器。

它們都有一個特點,便都屬於高產、早熟,且不需精耕細作,種植條件要求不高的作物。

單憑這個,就足以秒殺一切了。

這意味著什麼呢?

單高產,同樣是一畝地,在這個時代隻能收兩百斤糧,若是後世經過培育的番薯,就可達到畝產八千斤,固然葉春秋做不到後世的畝產水平,可是畝產一千五百斤,卻是綽綽有餘。

而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真正的關鍵在於,稻米是需要精耕細作的,而番薯、玉米、馬鈴薯卻不需要細心照料,若是一個人可以種三十畝地,那麼若換做了番薯、玉米、馬鈴薯,則足夠照顧百畝。

這還不夠,它們對於種植條件要求也不高,比如種稻,往往需要水田,需要灌溉,可是這三種作物,甚至直接山上就可以進行種植了。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很多原本不可以種糧的地方,也可以種上糧食了,一個縣若有三十萬畝地,卻完全可以開辟出六十萬畝出來,再加上它的產量翻了幾番,單憑這個,若是能夠推廣,就足夠讓一個縣的糧產量增加五倍甚至是十倍以上,不隻如此,它們的葉、徑還可以充作飼料,這完全是農業社會的大殺器。

而這三樣作物,在曆史上,直到明末清初時才真正開始推廣,大明的滅亡,從某種程度來,來自於糧食的減產,可是到了清朝,同樣的土地,大明朝一億的人口都難以養活,卻很快在百年不到的時間裏,人口增加到了四倍。

葉春秋大致地推測,現在大明的人口應當在六千萬至八千萬左右,一旦將這紅薯、番薯和玉米推廣開來,至少普遍的饑荒狀況會得到很大的改善,糧食的價格會因此而跌至最低,同樣一個村落,養活的人口可以提高數倍以上。

葉春秋看著這些經過了無數風浪抵達這裏的‘果實’,深吸一口氣,這才是真正大殺四方的至寶啊,若是能迅推廣,完全可以在未來幾十年之內,也就是未來人口大增長之前,一勞永逸的解決糧食的問題。

而事實上,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貴族們將農民從土地上趕進城裏去,在自家的土地裏養了羊,大規模的生產羊毛,進行初期的原始資本積累,按理來,早就生饑荒了,而之所以沒有出現饑荒,就是因為土豆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