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聽著葉春秋的話裏句句都是讚美李東陽,心裏更多的是納悶,跟隨葉春秋身邊的時間不短了,唐伯虎怎麼都覺得葉春秋的話很是虛偽。 Ww W COM
唐伯虎總覺得葉春秋的葫蘆裏賣著什麼藥,於是唐伯虎的心裏開始憋得難受起來。
終於,他忍不住問道:“公爺到底在打什麼主意?是不是已經有了應對的辦法?學生以為……以為……事情沒有這樣簡單,公爺,這李公本就代表著讀書人和士紳,下人的人心,還是向著他的,現在這般造勢下去,對公爺來,怎麼都不是好事啊。”
看得出,唐伯虎是真的很擔心。
這個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子與士大夫共治下,這絕不是空話,尤其是在弘治朝以來,這樣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所以士林的清議,而今既可以將一個人高高捧起,也可以變成殺人的刀劍。
唐伯虎明白這個道理,葉春秋又怎會不明白呢?
這下的生員,已經有十數萬之多,而這十數萬人,恰恰多是出自那些詩書傳家的家庭,每一個家庭背後都是一方的豪強,把持著地方的賦稅、攤派和錢糧。
朝廷對於地方的治理,其實一直都是束手無策的,政權不下縣嘛,一個縣數萬戶的人口,十幾萬人,可是朝廷能委派的官員有幾個呢?不過是一個縣令,一個縣丞,一個主簿,再多幾個,無非就是典吏、教諭、巡檢之類。
這些是真正朝廷供養的財政人員,十人不到,對一個縣可能會有影響,可是真正要做事,靠的還是本地的人,本地的泥腿子是不可能的,這些人大字不識,也沒有足夠的權威,最終,這些權利還是落在了士紳和讀書人的手裏,所以征稅要靠什麼,修橋鋪路也要靠他們,治河需要他們的支持,便連地方上的教化,還得靠他們,沒有了地方士紳的支持,你便寸步難行,
所以某種程度來,皇權固然是權威,可是任何人得罪了士紳和讀書人,都不會有好下場,他們的非議可以讓你丟了烏紗帽,他們的筆墨可以讓你聲名狼藉,從內閣到部堂,再到州縣的官員,最後到這讀書人和士紳,這便是整個大明的統治結構,任何挑戰這個結構的人,可能能夠猖獗一時,可是最後絕不會有好下場。
這也是唐伯虎所深深憂慮的地方。
葉春秋則是雲淡風輕地看了神色緊張的唐伯虎一眼,含笑道:“辦法?什麼辦法?李公最擅長的是收買人心,我隻問你,這讀書人的人心,我收買得過他嗎?”
唐伯虎沉默了,不得不承認,在這一點上,葉春秋終究是不如李公的。
畢竟,讀書人或者是官僚階層來,最講究的是論資排輩,葉春秋終究是個毛頭子,和三朝元老相比,差得太多了,何況葉春秋雖是狀元出身,可狀元年年有,你還能上不成?李公就不一樣了,因為資曆深,主持過幾場科舉,桃李滿下,門生故吏更是遍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