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誰可力挽狂瀾呢?
這一句反問,驚醒了趙舉人,也令趙舉人開始深思起來。Ww WCOM
可是細思極恐啊,他的焦慮心理就來源於這裏,誰也不知道李公能不能勝利啊。
而太白詩社一直想盡一切辦法輔助王公,在王公的聲望漸漸變得高起來後,王公成為輔的可能,給趙舉人越加地曾添著許多的焦慮。
是啊,若真是輸了呢?
輸了的話,士農工商還是士農工商嗎?這士報雖然話直接,卻也不是沒有道理,而今下人都在非議著李公,以至於許多讀書人都開始動搖起來。
這樣下去,可怎生是好呢?
趙舉人堅持著他的傳統,他鄙視商賈,認為一旦商賈不狠狠壓製,將來一定會出現大麻煩。
那時候,甚至有可能是禮崩樂壞啊。
沒錯,他最擔心就是禮崩樂壞,他看到那些一夜暴富的人,招搖過市,奴仆從群,高談闊論著那些生意經,想到這些人甚至可能與士人平起平坐,更想到王公將來成為輔,提攜這些人,這是要將下置之何地?
這一句反問無疑是直擊了他的心,使他足足一都處在憂慮和惆悵裏,便一人躲在家裏,足不出戶,夜裏輾轉難眠,滿心思的憂心忡忡。
到了次日一早,照舊有士報送來。
這一次,文章卻又不同了,士報開始很避諱地談了李公的事,這一點,趙舉人是很理解的,太白報幾乎是追著李公猛追狠打,每放出各種疑似李公私德的問題,可謂是各種變著花樣,拐彎抹角地羞辱,若是士報與太白報爭鋒相對,對李公未必是好事,對於這些反商的讀書人來,他們都不希望這些流言蜚語繼續下去。
所以士報沒有過多地提及李公,卻是新奇地開始讚頌起了費宏,他十三歲便中了信州府童子試“文元”,十六歲中江西鄉試“解元”,成化二十三年春,在會試之中,一舉高中頭名狀元,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時虛齡不過二十歲而已,為大明除葉春秋之外,最為年輕的狀元翰林。此後這年八月,成化帝去世,參加修纂《憲宗實錄》,總裁、副總裁都推重費宏,放手讓他負責。到了弘治三年,禮部考試的試官、主考官是閣臣、禮部尚書徐溥和汪宗伯,他們信任費宏,試卷的評定、上奏的文章都讓費宏草擬,這一次,選拔了不少英才,受到人們的讚揚。費宏雖年輕,但在從政的幾年中,參與了大臣主持的政務,顯示了他不僅有文才,而且嫻於政理,辦事練達。弘冶九年,為廷試執卷官。不久,調左春坊左讚善。從官階看,與在翰林院一樣,並不高,但翰林為清貴之府,讚善旨輔導太子之責,對官員品德、學問的要求很高。可見費公的聲望,幾乎無可挑剔。
接著,便開始頌揚費宏在禮部尚書任上的事,他如何堅持原則,他為了士紳,與陛下據理力爭。
起費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