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看見這些,早已眼花繚亂,愛不釋手。
不過很快,他的眼神就有被一套大部頭吸引住了。
隻見那套書品相極好,仔細辨別,竟是《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18種,416卷,清高宗弘曆敕輯,清乾隆三十八年至嘉慶八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林逸震驚的都快暈倒了。
要知道,此書的《易緯八種》、《漢官舊儀》、《魏鄭公諫續錄》、《帝範》四種為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刻本,每半頁行,行1字。同年十月以後,改用木活字擺印了14種,每半頁為9行,行1字。白口,四周雙邊。版框1871。每書前均冠以清高宗禦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詩並序,次載提要,頁行下列有“武英殿聚珍版”6字。?
此書應該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部木活字印本。清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弘曆因《四庫全書》編修告成的時日太長,即命儒臣校輯《永樂大典》中的散簡零篇和世所罕見的宋元善本,先行刊印流傳。武英殿先行刊印了《易緯八種》等四書。同年十月,管理武英殿刻書事務大臣金簡奏準:因刻書種類繁多,付雕非易,不如刻做棗木活字套板一份,擺印書籍“工料省簡懸殊”。遂於乾隆三十九年刻木質單字5萬餘個,並開始擺印圖書。乾隆帝以“活字板”不雅而賜名“聚珍”。其間,用這套木活字共擺印了11種書,嘉慶七、八年間又擺印了《西漢會要》、《唐會要》、《農書》種,前後一共擺印了14種書。其中經部書1種,史部書7種,子部書種,集部書4種。連同初刻4種共為18種。由於各書大多隨到隨印,因此,這一百餘種書籍並無總書名和總目錄,後人稱之為《武英殿聚珍版書》。
此書問世後,由於都是罕傳的珍籍,各省幾乎都照式翻刻,形成了所謂外聚珍本,影響極大,對促進清代文化事業的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可惜,在清末明初的時候,這套書卻突然不見了蹤影。聽曾在潘家園露出臉,不過也隻是一些不全的散本。
據是清末一個敗家王爺從蜻蜓大內偷出來的,為了賣錢,就拿去了潘家園。後來怕被追責,就又收藏起來,軍閥混戰時,不知所終。
沒想到---
沒想到如此大珍本竟然在這裏見到。
如果這還不算的話,那麼林逸還知道,在去年的國際佳士得拍賣上,曾經拍過一本類似的殘本,最終拍價高達萬。
如此算來,眼前這大部頭,絕對過數千萬……
不由自主地,林逸已經打算把它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