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體裁有自傳、、散文、俳句集、短歌集,無論是哪一種文學形式,他們都在作品中把人生經曆和感悟投影在生活的時代背景裏,把人生觀和價值觀滲透在紙張筆墨中。
除了少數人的出版物可以進入書店在市麵上流通銷售之外,大部分人的作品都是分送給親朋好友,或者是文學愛好者之間交換,也有人將自傳作為結識新朋友的名片。
可能是因為作者寫作的目的與專業作家不同的緣故,文章中沒有“成名”的伏筆,也沒有“暢銷”的算計,這些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和樸素,讓讀者通過筆者的曾經往事讀到從他的外表所體會不到的經曆和風韻。
當然,也正因為如此,那些有幸進入書店流通的書籍,大多數都成了“滯銷產物”,如今隻能通過舊書打折進行銷售。
不過林逸現在這些書中有一本書裝訂得比較考究,且不論寫作的水平如何,但出書人對作品的重視顯而易見。
看這本書的作者簡介,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農婦齊藤,她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要寫書。因為在整理倉庫的時候現了父親的詩作手稿,為了把一百多年前父親的思緒呈現給自己的後代,也為了嚐一嚐“寫書”的滋味,讓自己瀟灑一回,於是她把自己多年來寫的生活隨筆和剛剛學了不久的水彩畫習作,加上丈夫平日自娛自樂的俳句作品綜合成了一本三人合作的自家書。
不論別人怎麼看,一個學都沒有畢業的農民的女兒,和黃土打了一輩子交道,老了居然還能挺起胸脯寫書,她的自得和滿足是可想而。
再看另外一本回憶錄式樣的書籍,裝訂也比較有意思,周邊裝飾城稻米穗兒樣子,有一種風吹麥浪的感覺。
翻開書,幫忙寫序的是作者的妻子。
這位叫稻葉的女士寫道,退休的丈夫最近很投入的事情是寫回憶錄,她幫著把丈夫的手稿敲入電腦。本來以為跟隨丈夫幾十年彼此很了解,讀了丈夫的文章才知道丈夫曾經承受的工作壓力和他對家人的在意。每等待丈夫完成的手稿成了稻葉女士探索丈夫內心秘密的旅程。
早些時候,林逸的日語能力和思維方式還理解不了日本人對生活的感受和表達手法,但是現在,近距離接觸,他漸漸地也能看懂一點日本人的內心世界。
在網上經常能夠讀到國內業餘文學愛好者的、散文、詩歌,但是中國的文學活動似乎還不像日本這麼普及。準確地,在國內“出書”這種事兒還隻是少部分官員,名人,以及明星們的特權。老百姓想要出書,很難,真的很難---單單審查一關就讓你頭疼的。
但是日本呢,據,在四百多年前的江戶時代,農村出現了很多教農民孩子識字打算盤的學堂,許多受過教育的人在吃飽穿暖的閑暇之餘開始追求精神生活,於是就有了農民們聚在一起的吟詩習文。從那時開始,用文字表現自己的生活畫麵,用詩句抒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不再是文人墨客的特權,也是老百姓的平常娛樂。這種習慣流傳至今,這種風流雅興已經成為日本民眾喜聞樂見的生活內容。
從這一點來,日本民眾的創作能力很高,出書能力更強。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會有1968年川端康成和1994年大江健三郎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我們泱泱大中國,到了1年才出了一個莫言,相隔差不多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