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肅州
蘇油利用這幾日的空閑,讓國棟和部族中的獵手帶著自己在周邊玩耍,其實是在考察固沙植物。
結果還真給發現了不少。
最厲害的是沙拐棗,這玩意兒生長的地方幾乎就是沙漠,根係淺而長,能夠長達二三十米,沙漠最深處剩下的植物基本就是這個,除了駱駝,牛馬都不願意啃食。
稍微遠離沙漠中心區域的地方,則生長著梭梭草、沙柳、沙棗、沙棘、甘草、麻黃。
梭梭草是非常好的碳料,“回訖野馬川有木曰鎖鎖,燒之其火經年不滅,且不作灰。”
“炭曰瑣瑣,火燃時發一清香,大非石炭可擬。”
還有一樣好東西,必須依賴梭梭草寄生——肉蓯蓉。
唐代《本草拾遺》中曾記載:“肉蓯蓉三錢,三煎一製,熱飲服之,陽物終身不衰”。
沙柳又叫筐柳,當地人用這種柳樹的枝條編筐。
剩下的幾樣都是重要,尤其是後兩樣,是中醫藥對付溫散寒邪的神藥。
治療外感風寒、頭痛、發熱、炎症、過敏……反正蘇油在薇兒的醫方裏經常看到。
蘇油搜集這些植物的時候,腦子裏居然冒出一個匪夷所思的想法——莫不成老子治理黃河,都要發一筆財不成?
搜集固沙植物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治理黃河。
黃河的問題,主要是流經黃土高原的問題,而黃土高原雖然現在在遼國還有一部分,但是已經是邊緣地區,沒有什麼泥沙流失了。
讓黃河桀驁不馴的那一部分,如今已然被大宋全取。
關於黃河,大宋河渠司和胄案已經有了相當詳盡的測量數據,泥沙最多來自興洛——龍門——潼關兩岸,黃河一半以上的泥沙來自這一地區。
也就是,這就是華夏民族過度開發,自己該背的鍋。
其餘泥沙,主要來自黃河水係的支流,嚴重的地區包括無定河、清澗河、延水、北洛河,涇河支流馬蓮河。
以及渭河上遊、汾河。
如今涇河與北洛河,治沙已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涇河沿線的老百姓對蘇油感恩戴德,將河邊植柳和祭祀涇河龍師少保的活動融合到了一起,成了當地的民俗。
到如今已然二十年,涇河兩岸和涇渠邊已經成林,涇河的流沙量已經比渭河還少,涇渭分明的景象已然不複存在。
繼任的渭州城守將涇河重清當做祥瑞上報,這個活動如今已然漸漸風靡到了支流馬蓮河。
這明通過植物固沙是可行的,陝西現在已經恢複,四路人口從蘇油剛到渭州時七十萬戶,三百萬人,增長到了一百一十萬戶,五百萬人。
這比陝西在大宋最頂峰時期的一百多萬戶,四百多萬人口,還多出了整整一百萬,相當於半個川峽四路,蘇油當年告訴趙頊十年增長一百萬人的願景,已經徹底實現。
當然蘇油也沒敢頭鐵到直接上書趙頊大搞植樹造林,不過偷偷摸摸地讓張橫渠在《鄉約》中加了一條:“沿河百步,多植草木;涵養水土,禁伐禁牧;保遺子孫,衣食豐足。”
所以華夏百姓就是那麼可愛,隨著《鄉約》的推廣,這一條也被推廣了開去,老百姓們或許並不知道這麼做的原因,但是並不妨礙他們老老實實的執行。
上位者的有效引導永遠不會錯,但是引導的方向永遠要嚴格把控。
陪著巢國棟過了幾打獵的癮,蘇油也采集完了固沙植物,這才回到居延城。
離開的時候,蘇油還教了當地居民一種抓魚的法門。
居延海裏的魚密度極大,生活在周圍的部族卻都不善於抓魚。
蘇油教他們用筐柳條沿岸插成一種柳條陣,逆水開口,魚兒在湖中回遊的時候,會鑽進大袋口裏,然後越遊越,最後進入集魚區。
如果魚想要逃脫,轉身往回的時候,就會被兩側圓弧型的筐柳條陣誤導,而找不到真正的出口。
圖幹部裏的老牧人對薩滿還有印象,見到這般群魚自動集結到柳條陣裏的情形,都跪下對蘇油高呼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