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趙煦的聰明
當然,要程序正確,那就要大動幹戈,朝廷得再次集議,明宣蔡確離間兩宮之罪,然後怎麼懲處,都不為過。
不過高滔滔已經去世了,蔡確死得更早。
今年又是“務求安靜”之年,加上蔡渭跟著畢仲衍搞法製,也算是得力幹將,之前修法一事上,立了很大的功勞。
於是趙煦也就不為己甚,追複蔡確右正議大夫,提舉玉局觀致仕。
不過諡號之類,是不可能再有了。
為了轉移大家對此事的注意力,甲寅,詔王安石、呂公著配享神宗廟庭。
神宗去世的時候,關於配享之臣到底該是韓琦還是王安石,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議。
因為高滔滔心向舊黨,最終選擇了韓琦和富弼。
趙煦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經曾布所請,重議神宗配享的問題。
王安石絕對是神宗的重臣,兩次擔任宰相,配享這件事本身,是無可爭議的。
之所以有爭議,那是不公正,其實都是黨爭搞出來的事端。
趙煦要搞政治平衡,順便宣傳自己的施政理念,幹脆搞了這麼一出,還安石相公公正待遇。
蔡京乘機夾帶私貨,把呂公著也抬了出來。
因為在這個時空,呂公著和司馬光有了大區別,和富弼相似,成了代表改良派的旗幟。
範祖禹覺得司馬光雖然十幾年不在朝中,但是他對神宗的影響比韓琦還要大,畢竟一部資治通鑒在那裏擺著。
於是也替司馬光上奏要地位。
然而此項建議沒能獲得通過,因為司馬光在神宗朝雖然聲望很高,但是其實地位不咋的。
最終神宗的陪祀大臣,就成了重視監督,鼓勵諫議,三派兼用的政治正確。
四個大臣中,一個保守派,一個改革派,一個溫和派,一個改良派。
至於他們在地下會不會一如既往地爭吵,會不會把神宗氣到顯靈,卻已經不是大家真正關心的問題了。
閏月,壬申,以陸師閔等二十三人為諸路提舉常平官。
癸酉,罷十科舉士法。
十科舉士法是司馬光提出來的,但是的確有些不科學。
和程頤那一套一樣,雖然出發點很好,可主觀性太大,操作性太差。
於是趙煦想了個折中的法子,罷十科舉士法,恢複科舉正途,但是又加了一道關卡,那就是已經獲得極大成功的吏部試。
在十科舉士和吏部試並行期間,吏部試對於提升官員執政水平的優勢就凸顯出來。
最終朝廷選擇了保留吏部試,廢除十科取士法。
從今往後,讀書人將通過禮部試獲得入仕的資格,但是還需要在進入官場三年之後,再次通過吏部試考核這三年內學習到的處理公務的能力,這個將決定獲得提拔的“初速度”。
之後還有外官轉朝官,六品進五品兩道大門檻。
這就變成了禮部試考文才,考準入資格;吏部試考能力,考進階資格。
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趙頊能夠在吏部試中,加進去大量的理學內容而不引起大麵積的反對和反彈,通過這種變通的辦法,做到讓官員文理並重,名實兼修。
看似多此一舉,但是想要讓理學得用,這其實是最合理,最變通,最快捷,同時也是阻力最小的方法。
蘇油看到邸報,也不由得對趙煦的聰明大加讚賞,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的努力,現在終於正式開花結果了。
而且這是在係統內的自洽,就如同齒輪箱的整體磨合最終得到最優解那樣,不是強行換零件,不是因人成事,注定也就不會像安石相公那樣,因人去事。
因為這套係統做到了相對公平,也就能夠讓所有官員認賬,沒啥反對的聲音。
至於蘇油那套官吏案頭的公務員入職指南——《時務宜要》賣到飛起,那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辛亥,以劉奉世為真定府路安撫使,兼知定州。
秋,九月,大熟。
寧國軍節度使趙孝騫上奏,懇請將母親馮氏接回府中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