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德頓時啞口無言,他也是十年寒窗考上的舉人,自然知道趙文德方才那番話並非虛假。很多人讀中國古代曆史會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秦漢、三國、南北朝時候一旦中央崩潰,地方豪強就能立即組織起戰鬥力相當可觀的軍隊,或者割據一方,甚至還能對周邊蠻族取得相當的優勢;而唐宋,尤其是明清時期一旦中央政府完蛋,就土崩瓦解,地方臨時組織起來的軍隊無論是麵對流寇還是周邊蠻族都是不堪一擊。有的人將其解讀為華夏民族在**皇權的壓製下尚武精神的衰退雲雲,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解讀。須知軍隊是高度組織化的暴力,對其戰鬥力強弱影響最大的並非個體的武勇,而是群體的組織強度。從秦漢、三國、南北朝到唐宋、明清,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秦漢、三國、南北朝時期,國家選拔官員的製度是察舉、九品中正等製度,而從隋唐開始,科舉製度逐漸成為了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毫無疑問,科舉製度相對於察舉、九品中正等製度是更加先進,也更加公平的製度。但在察舉、九品中正製度下,很容易出現世代為官的士族,這些士族憑借其特權在基層占有了大量的經濟和人力資源,一旦中央政權崩潰,他們就能立刻以族長為統帥、子弟為將佐、部曲為士卒,組成軍隊,由於其成員之間在平時已經有相當長的上下級關係,其戰鬥力是很強的;而在科舉製度下,由於智力出現的高度不確定性,很少有某個家族可以在長時間裏不斷有成員出仕為官,財富和權力是高度流動性的,在基層很難出現像中古時期那種豪強,因此一旦中央政權崩潰,地方便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有一個核心完成資源整合,建立有高度組織性的軍事力量。換句話,科舉製度實際上皇權是以向庶族地主階層開放權力通道、國家提供軍事保護為代價削弱了其自身的軍事力量,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而科舉製度被削弱的元代,地方的軍事力量就得到了很大的恢複,農民起義軍最強大的敵人不是元的中央軍,而是由豪強地主組成的“義軍”;同樣是在明代,沒有執行科舉製度的土司地區就能提供頗為強大的軍事力量(比如著名的白杆兵),這並非是因為個體的強悍,而是因為其社會結構的高度組織化。(韋伯在這裏打一個比方,同樣是拖欠租稅,明代的地主老爺一般來是往衙門一張片子,讓衙役們將佃戶拖去打板子,坐班房,這時候國家是站在地主一邊的,沒有國家的力量,地主自己往往是拿佃戶沒有什麼辦法的。而漢代、三國,南北朝時候幹脆農戶就是豪強的部曲,連人身都屬於地方豪強,很多時候國家是想方設法阻止豪強去侵害自耕農。不難看出明清兩代的庶族地主和封建國家的關係更加和諧了,不再存在漢代那種皇權和地方豪強的激烈衝突,關於後者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史記酷吏列傳》。)
“哎!”趙文德思忖良久之後,歎了口氣道:“建生,你也是讀書人,為何要做出這等事情來呢?晉王他對你如此信任,如果你苦諫一番,他不會不聽你的!”
“呂公,兩個原因!”趙文德冷笑道:“第一、晉王這麼做是對的,大明弄到這般田地,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這些讀書人身上,他們擁有那麼多權利卻不盡一點義務,日子長久下去國家豈能不衰弱?你也看到了,大明並不是沒有錢糧,可是連養區區三十萬可戰之兵都捉襟見肘!為何晉王能養出這等虎狼之師來?還不是他手下不用養這些讀書人?”
“那還有一個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