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日,“中華民主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
組建這個中央政府的,正是由馮承乾提拔與扶持的、最為親德的山東軍閥吳鐵生。兩天前,吳鐵生的軍隊在保定擊敗了由日本暗中扶持的東北軍閥、即張作霖的部隊,控製了北京城。
五月十二日,中華民主共和國向協約國集團宣戰。
當天,德皇就表示,將為中國提供全力支持,並且當即就批準為吳鐵生提供一百五十萬支步槍、三萬挺機槍、一萬二千門迫擊炮、四千門火炮與大批彈藥等物資,並且委派裏希特霍芬伯爵全權處置遠東事務。
此外,吳鐵生還得到了一個更加主要的好處。
這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將放棄在山東等地區的租界,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與中華民主共和國建立較為平等的外交關係。
說白了,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承認中華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完全主權國家。
德皇這麼做,自然有馮承乾的因素。
事實上,吳鐵生在這個時候宣布參戰,也是為了以軸心國成員身份搭上大戰末班車,在戰後參與利益分配。
別的不說,英國戰敗後,英國在華利益都得歸中華民主共和國所有。
吳鐵生此舉,立即引起了連鎖反應。
首先是日本主動與德意誌第二帝國接觸,提出以軸心國身份參戰,並且希望德意誌第二帝國能夠承認由日本扶持的東北政權。可惜的是,德皇根本沒有接見日本特使,而是以日本是英國的盟國為由,拒絕與日本進行參戰談判,並且宣稱,德意誌第二帝國隻承認中國的中央政權。
其次是,其他軍閥也紛紛表明立場,宣稱聽從中央政府調度。
顯然,這些軍閥害怕的不是吳鐵生,而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別的不說,德皇許諾援助的軍火就足夠吳鐵生武裝一支有兩百萬人的軍隊,而且德械的性能已經得到戰火考驗,加上德式軍事教育,山東軍隊的戰鬥力絕對是最強的。在這個時候與中央政府對著幹,顯然是自尋死路。
做為軸心國集團中,最後一個參戰國,中國獲得的待遇卻最好,自然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嚴重不滿。到最後,德皇沒有完全兌現諾言,隻贈送給了吳鐵生五十萬支步槍、一萬挺機槍與六千門迫擊炮,其他軍火則需要吳鐵生從帝國、或者是帝國企業手裏購買,當然價格相對低廉一些。
事實上,這個時候,帝國絕對不缺軍火。
打戰打了三年,帝國最不缺的就是軍火。隨著帝國陸軍裁員,也有大力退下來的軍火需要處理掉。
五月二十五日,運送第一批軍火的船隻離開了威廉港。
當天下午,英國特使在停戰的幾個主要問題上與德意誌第二帝國達成一致,即英國承認德意誌第二帝國享有同等的海權,並且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分享印度的利益,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放棄對英國的戰爭賠款要求,並且承認海權是維護英國安全的基石,承認英國在海洋上的地位。
當然,在細節問題上,雙方依然沒有達成一致。
關鍵就是,英國要不要在戰爭正式結束之前,交出大艦隊。
德意誌第二帝國堅持要求英國把大艦隊交出來,以防止英國出爾反爾,而英國則認為交出大艦隊,將失去談判資格。
五月三十日,公海艦隊出港。
馮承乾接到的命令是經英吉利海峽前往樸茨茅斯,如果英國依然不肯在交出大艦隊的問題上做出讓步,公海艦隊就將炮擊樸茨茅斯,直到摧毀所有戰艦為止,從根本上消除大艦隊構成的威脅。
兩天後,公海艦隊到達樸茨茅斯港外。
馮承乾沒有立即向英國佬發難,而是非常有禮貌的派遣雷德爾為全權代表,向英國皇家海軍遞交了戰術。
按照馮承乾的要求,如果在六月二日下午兩點之前,英國皇家海軍依然沒有讓大艦隊出港投降,公海艦隊將開始炮擊樸茨茅斯港,並且有針對性的打擊艦隊官兵居住的城區,將難免造成平民傷亡。
兵臨城下,英國當局別無選擇。
六月二日上午,勞合-喬治答應了德意誌第二帝國開出的要求,命令大艦隊向停泊在港外的公海艦隊投降。
下午一點,大艦隊駛出了樸茨茅斯港。
按照馮承乾的要求,每艘英艦上隻保留三分之一的官兵,並且清空彈藥庫,火炮也要戴上炮衣,然後在德艦的押送下前往威廉港。至於這些戰艦如何處置,那是戰後的事情,因為這得由停戰談判的結果決定。
六月三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正式向德意誌第二帝國特使遞交了投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