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隊定居的地方叫鷹落村。相傳一百多年前,易江的先祖帶著族人遷徙到這裏的時候,一隻蒼鵬那麼大的山鷹落在了村口的那棵千年大樹上,連震三下翅膀之後就飛走了。族人都相信這是上天的安排,因為高飛的鷹是最靠進蒼天的,是上天的信使。隨後,易江的先祖就留了下來,從無到有的建起了這座山村。
鷹落村在伏牛山脈的中段。伏牛山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其西段極為險峻,有多座積雪終年不化的大雪山;東麵相對低矮,且山區更為寬廣,向東逐漸過渡到平原。鷹落村的西麵就是落日大雪山,也叫落日峰。
伏牛山脈是暉州與建州,以及邢州與建州的界山。發源於落日峰腳下,向東北方向流淌的浪滄河為暉州與邢州的界河。
名義上,鷹落村在暉州的地盤上,實際上,這裏是一個三不管的地區。
不管是暉州、邢州、建州,還是這個世界上的其他數十州,都在一個叫洪原的大陸上,都統屬於一個叫“蒼”的王朝。這個王朝也有皇帝,也有中央朝廷,可不管是皇帝,還是中央朝廷,能管轄的也就是京師所在的一個州而已,真正大權在握的是統管各州的節治使。
節治使的權力很大,簡單的說,節治使掌握了地方的軍政大權。具體體現在:節治使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文臣武將,負責任命所轄地域範圍內的各級官員,負責征收所轄地域內的錢糧賦稅,負責製訂所轄地域內的刑典製度。
節治使受到的約束很小:隻需在名義上承認是皇帝的臣子,隸屬於中央朝廷。
節治使的好處很多:要兵有兵,要地有地,要錢有錢,要糧有糧。
節治使就是“土皇帝”,軍閥,藩王。
節治使也分大小。
小的隻管一州,統兵數千到數萬,封地百餘裏到上千裏,轄民數萬到數十萬,且至少都有一座城池。
大的能夠統轄數州到十數州,統兵數萬到數十萬,封地數百裏到數千裏,轄民數十萬到數百萬,且有多座城池,甚至能任命州官,設立自己的小朝廷,如有閑情逸趣,還能打造一張赤金龍椅,過過當皇帝的癮。
絕大部分節治使都隻統治一州,那些統轄十數州的節治使都是曇花一現,如同流星破空般,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節治使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糧食、土地、百姓而相互攻伐。
除此之外,這世界上有水稻,小麥,各類瓜果蔬菜。這世界上的人也耕種農田,飼養禽畜,結網捕魚,彎弓射獵。
這些信息,讓李洪濤對新世界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
這是一個生產力還停留在農牧階段,中央朝廷權力旁落,地方軍閥割據,戰亂不休,處於封建社會形態中的世界。
一個亂世,徹徹底底的亂世!
生活在鷹落村的村民就是這個世界裏的草民,被節治使當作草芥看待的平民百姓。
最重要的是,鷹落村周圍沒有適合耕種的土地。一是氣候偏冷,二是土地貧瘠,三是缺水。村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就是撿拾回來的廢品,偶爾也會進山狩獵,補補家用。
村民的“拾荒”方式讓李洪濤大開眼界。
他們並不是到城市裏拾荒,在這兵荒馬亂的世界裏,城市裏照樣有很多的窮人,還輪不到鷹落村的山民去搶別人的飯碗。
拾荒隊伍一般會跟在某支軍隊的後麵,拾荒的場所主要有兩種:一是大戰之後的戰場,二是被軍隊劫掠摧毀後的村鎮。
拾荒者還有另外一種謀生的手段,那就是襲擊遇到的任何一支能夠消滅的隊伍。商隊,逃難的大戶,甚至是押送物資的軍隊。前提是必須打得過,而且還要全殲敵人。
對於逃難的百姓,拾荒隊沒有太大的興趣。一是難民成群結隊的活動,難以保證全部殲滅;二是難民沒有太多的油水,往往還會跟拾荒者拚命,最終得不償失。
李洪濤清楚的認識到,鷹落村的拾荒者生活在死亡的邊緣。每一次外出謀生都是像是在走鋼絲,梢有不慎就將跌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李洪濤來到鷹落村的半個月內,拾荒隊出去了一次,結果遭遇到了一股匪兵,回來的時候少了三個人。
當村民們收拾行囊,準備再次出山的時候,李洪濤的機會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