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馬隆剿滅禿發樹機能(1 / 2)

鹹寧六年(公元280年),隨著吳國的滅亡,晉國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看似風平浪靜的帝國,其實隱藏著更多的險惡。我們先說一下在伐吳之戰的同時,西部河西鮮卑的事情。沒錯,還是禿發樹機能,這哥們雖然被文鴦打的繳械投降,但僅僅隔了一年之後,禿發樹機能又再次卷土從來,比之前還要折騰。

司馬炎此時正一心指揮伐吳大事,對禿發樹機能的再次叛亂,那是頭疼的腦袋像炸裂了一般。他召集群臣商議,向朝堂內的群臣問道:“誰能為朕討伐這個叛胡?”

太子太傅李熹對司馬炎說:“陛下如果任用匈奴首領劉淵,並賜給他一個將帥的稱號,那麼西部的鮮卑叛亂便指日可定。”

侍中孔恂反駁李熹說:“李公的話,完全不符合處理事情的標準。”

李熹一聽孔恂跟自己嗆聲,頓時很生氣的大聲說道:“憑匈奴人的強悍,加上劉淵的軍事才能,讓他提奉命去彰顯陛下的威德,有什麼不可?”

孔恂接著說道:“劉淵若能平定河西斬殺禿發樹機能,恐怕河西又要亂了,劉淵好比是一條蛟龍,蛟龍得水,就不在是池塘裏無法施展能耐的小人物了。”

司馬炎聽著他倆的爭吵,他感覺孔恂說的話非常有道理,以前劉淵作為匈奴王庭的人質曾經在洛陽城裏住過。他也見過劉淵,並和劉淵進行過交流,那時候他就感覺劉淵非同一般人。所以司馬炎沒有聽從李熹任用劉淵的建議,然後繼續詢問朝中大臣還有什麼別的方法沒有。

朝中大臣一片沉默,誰也沒有想到解決的方法,畢竟這個禿發樹機能實在是太過狡猾,以前朝廷中派去的將領死傷很多。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名叫馬隆的將領走出來對司馬炎說道:“陛下要是用我,我必定為陛下掃除這個禍害。”

司馬炎一看馬隆器宇軒昂,說話聲音洪亮且非常有穿透力,很有大將風範。於是他帶著十分欣賞的語氣對馬隆說:“將軍若能為朕滅了叛胡,我為什麼不用你呢?”

於是馬隆又說了一句:“陛下需要答應我一個條件,那就是允許我自己招募軍士,我隻要三千多人馬即可。”

朝廷中一聽說馬隆要私自招兵,頓時議論紛紛大說不能亂了常規。而馬隆說他隻要三千多人馬就能平定河西之亂,那是一片嘲笑認為馬隆自不量力。

司馬炎不理會朝中大臣的嘰嘰歪歪,然後當著這些大臣的麵對馬隆說:“好,朕答應你”

就這樣,馬隆在朝廷大臣嘲諷和極度不看好的眼光下,欣然接受了討伐禿發樹機能之路。

馬隆第一步開始了他的征兵計劃,征兵的條件就兩樣,能拉三十六鈞(約238公斤)的弩和四鈞(約26公斤)的弓。很明顯這兩個條件需要有很強大的臂力,不管你武功多高,你要是拉不開這兩種弩和弓,馬隆一概不要。

馬隆從早上就開始招兵,到中午的時候,就已經招了三千五百人,這個結果讓馬隆非常滿意。於是帶著這三千五百人,馬隆來到武具庫,他選的兵器也不是刀也不是槍,而是一種很粗很結實的杖。

管武具庫的武庫令跟馬隆有些過節,湊著這個機會,他狠狠的耍了一下馬隆。他給馬隆的那些杖,全是放在倉庫最底下受潮腐朽,根本不結實的杖。馬隆看到這些從倉庫拿出來的杖,非常氣憤,我這是為國家打仗賣命,你這麼個缺德記仇的人給我的都是什麼玩意?

於是馬隆一氣之下告到了司馬炎那裏,司馬炎嚴厲的罵了武庫令一頓,然後授命馬隆自己挑選。為了平複馬隆一腔報國的心受到的小小傷害,司馬炎一次性給馬隆準備了三年的軍需用品。

就這樣馬隆開始了第二步計劃,練兵。他除了讓這些士兵拿木杖練習格鬥外,還讓這些士兵勤練射箭之術。在他每天的指導監督下,這三千五百名士兵個個都練成了神射手,馬隆一看也差不多了,那就出發吧。

此時是非常寒冷的冬季,馬隆帶著這三千五百人一路西行,在渡過溫水後,禿發樹機能才率領一萬多人前來阻截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