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華伯掌管運河多年,自當知道依靠運河沿岸的禁軍是沒辦法防禦這麼多賊寇的;興辦團練亦能保住運河平安。”現在通過這件事才是最緊要的,於是袁汝夔也顧不得和勳貴之間的矛盾,拋出了誘餌,“昌華伯也可以讓家人在江南興辦團練嗎,日後江南一帶的平安恐怕就要拜托昌華伯了。”
錢颯撫須點頭,似乎認同了袁汝夔的法;接著李圭又將目光移到李悠身上,“嘉州伯,你如何看待此事?”
“微臣記得當年各地團練隻允許使用刀槍弓箭,嚴禁置辦強弩鎧甲等重器,並僅限於維護地方平安,不得越境辦事;若是王侍郎所的團練也是這般,微臣認為倒也可行。”李悠按照和姚廣孝商議的結果,緩緩出了自己的看法。
沒有強弩、鎧甲這些東西,僅僅隻有布衣和刀槍弓箭,團練或許可以剿滅亂民,但不可能是禁軍的對手,因此陛下你就放心吧,他們不會對你的統治造成威脅。但是至於日後麼,大魏欺上瞞下的事情多了去了,也不怕再多上這一件。
有他們倆為例子,其他本想反駁的殘餘勳貴紛紛將話吞了回去,細細想起自己的家族能從中撈到多少好處來;能站在朝堂上的就沒多少笨人,他們也很快琢磨清楚了文官們支持此事的原因,在當地擴大自己家族的影響誰不喜歡?於是他們罕見的對文官一係提出的政策表示了支持。
寶座上的李圭眉頭越皺越緊,朝廷文武群臣同時對一件事表示支持,這可不是好事啊,他再次想起了李悠在有郕王府背景的茶樓就坐,以及太平郡主入宮拜見太後之事;心中頓時警覺起來,莫非李悠真的和楊介夫他們攪到一起了?
“既然如此,那就照此擬旨傳抄下吧。”心中縱使有百般的不願意,可既然群臣全都表示支持,他又找不到合適的借口辯駁,隻能按照群臣的意思允了王季和的奏折。
“陛下聖明。”朝堂上難得的響起了齊聲稱讚,群臣紛紛麵帶喜色琢磨起自己的家族能從此事中撈取的好處來。
不能再讓李悠繼續壯大實力了,李悠現在僅僅手握一個指揮的兵馬就已經隱隱有引領年青一代勳貴的趨勢,若是再把他前些日子堅守尉州、保駕回京的功勞兌現,他起碼要官升三級,到時候手上握有的兵馬就更多了,那時候還能得了?
不行,此人既然和楊介夫等人有所牽連,就不能再讓他掌握更多的兵權了,得想個法子把振威營從他手裏收回來才行啊,沒了兵權就不用再害怕他和楊介夫勾結了,退朝之後,李圭回到宮中暗暗琢磨著。
可是到底用什麼辦法呢?李圭的手指不斷在桌子上敲擊著,心中閃過無數點子,但最終卻都被他一一否決,始終找不到什麼太好的辦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