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晉室、宋室南渡延續生命,他們在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之後在某種程度上也丟下了一大堆的舊有負擔,再加上北方的敵人後繼乏力,才讓他們得以苟延殘喘。
大唐的命運倒是一波三折,武周取代李唐時大唐還沒有到末期,尚有餘力扭轉乾坤,但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已經是無力回了,所以縱然有那麼幾位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也隻能和崇禎一樣無法挽回王朝沒落的趨勢。
如今大明所麵對的不僅僅北方的蠻夷和冰河期的低溫幹旱,更主要的敵人卻是在內部,是那些昏聵無能的官員,是那些無視國家律法的士紳,是那些裏通外國的豪商,是那些盤剝百姓的地主官吏兩百多年的王朝延續,讓依附於這個王朝的統治階層已經漸漸失去了進取心,隻知道拚命地汲取這棵大樹上的營養,而渾然不去向這棵樹倒了等待他們的又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所以李悠根本就沒有指望這些人能夠振作起來改變大明的命運,他們早已習慣了這種損公肥私的行為,要想喚醒他們幾乎沒有可能,那麼為了保住大明的江山不會落入異族的手中,李悠就隻有將大明的士紳階層洗一遍了。
一方麵以嶽雲的宋軍為種子,培養出大量戰術素養過硬、絕對忠於自己的軍隊,另一方麵李悠打算興辦新的報紙對大明如今的思想風氣做出改變,然後通過興辦新型教育、改變科舉方法等措施培育出和那些就有文人不同的、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讀書人來取代這些舊式文人,接替他們的職位擔任朝廷官員。
而這份報紙和新軍一樣將由李悠親自掌管,負責協助他的有精通儒學、西學的徐光啟,著名家馮夢龍,泰西傳教士湯若望,儒學大家劉宗周、黃道周等人。
其中劉宗周和黃道周個人操守或許並無瑕疵,但卻迂腐不堪,遇到什麼問題隻知道勸諫皇帝親君子、遠人,出一大通大而無用的廢話,根本拿不出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李悠之所以將他們納入報社之中,一來是看中了他們在士林中的聲望,二來就是想讓徐光啟等人和他們在報紙上進行論戰,把他們思想中的問題徹底暴露出來,讓下有識之士看個明白,引他們的反思。
明末時期也有不少人意識到儒學的危機,所以日後才會誕生顧炎武、王夫之和黃宗羲等思想家,隻可惜他們的思想卻被暴虐的建奴打斷了,而李悠則是想加快這個步驟,讓更多、更為開放的思想在大明萌芽、展、壯大,直至取代舊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