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一戰爆發後,帝國主義無暇關注中國戰事,隻有日本一直想占領中國,先是向德國宣戰,占領中國的山東半島,在沒有得逞後,又和袁世凱簽署了“二十一條”,這反而加速了北洋軍閥的滅亡。
本就沒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北洋軍閥被國民軍一步步的蠶食、消化,袁世凱答應和日軍簽署“二十一條”,就是想借助日本的支援對抗國民軍,沒想到最後反而搞得離心離德、土崩瓦解。
等一戰結束,帝國主義把目光重新聚焦在中國的時候,袁世凱也已經去世,北洋軍閥大部已經被消滅,北洋軍閥滅亡的大局已定,盡管英國、美國、俄國、法國等帝國主義還在暗中使壞,也僅僅是為北洋軍閥殘餘勢力的滅亡拖延時間,在1924年,北洋軍閥被全部消滅,中國總算又實現了全國統一,並改名為中華民族共和國,簡稱中國,這個時候國父孫中山還沒有去世,他製定了早已設想已久的三權分立製度,引進多個政黨進入政府領導階層,不過他並沒等到中國富強起來,就在25年的春天去世了。
為了換取世界各國對中國新政府的認可,中國對以前割讓的領土並沒有收回,各地的租界也沒有取消,甚至喪權辱國的各項條約也沒有取消,但是這並不能讓英國、美國、俄國、日本、法國等帝國主義滿意,還是在不停的給中國製造,諸如“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濟南慘案”等等,國父孫中山的去世和對北洋軍閥作戰導致國民政府是元氣大傷,而且和前世不同的是,這一世的中國軍隊並沒有得到美蘇的資助,麵對帝國主義的挑釁和欺辱,中國政府隻能是選擇不停的抗議,和前世一樣,弱國無外交,抗議是起不了什麼卵用的。
而對中國統一還有一個國家最是焦慮,它就是日本,日本這個島國始終抱著占領中國,在暗中扶持和阻撓無效後,1928年,日軍在製造了“濟南慘案”後,兵分兩路,一路迅速出兵占領濟南,另一路迅速占領了東北三省,裝備的差距和突然的襲擊讓日本的狼子野心竟然順利得逞,由此解開了這個時空的抗日戰爭,比前世提前了將近四年時間。戰爭的突然爆發,再加上孫中山實行的三權分立製度,******的權利並沒有像前世那麼大,國共之間也沒有發生大的衝突,反而是由於戰爭的爆發,兩黨軍隊開始了融合,在軍中黨派的界限反而是越來越模糊了。
這個時空的抗日戰爭,比前世更加的慘烈,前世為了遏製日本在亞洲的統治地位,美國和蘇聯對中國一直是采取暗中支援的方針,而這一世不同,日本統治亞洲不符合美蘇等國的利益,一個統一的中國存在同樣不符合美蘇等國的利益,所以美蘇等國對於日本入侵中國,采取的方針就是隔岸觀火,隻要沒到日本要全部占領中國的地步,他們並不打算出手。
由於工業的巨大差距,中國軍隊的裝備一直落後於日本,抗日戰爭中,中國很長時間都處於被動挨打的位置,甚至一度出現大部分淪陷的局麵,軍隊死傷慘重。
在各個黨派團結一心,共同協力下,盡管武器落後、短缺,但是將日本深深的拉進中國戰場這片泥潭中,不能脫身,而且敵後的抗戰武裝持續的破壞,令日軍侵占的領土不但沒有起到對日本國力的反哺,反而需要耗費大量的軍隊鎮守,這對日本這個島國造成了更深的拖累。
第二戰開始後,日本在本就深陷中國泥潭的情況下,又愚蠢的開拓新的戰場,出動空軍襲擊了美軍的珍珠港,引起了美國的仇恨,美國立刻對日宣戰,一方麵對正在和日本交戰的中國給於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另一方麵直接介入戰爭。本就艱難支撐的日本,在美國向日本本土投放了三顆原子彈後,選擇了投降。
日本投降後,中國又差點發生了前世一樣的事情——內戰,******還是不願意接受多黨共同執政,尤其是抗戰勝利後,他的聲望空前絕後的這個時候。
好在這個時空,蔣總統並沒有完全掌握軍隊,軍中各位高級將領站了出來,諸如李宗仁、張自忠、孫立人、衛立煌、傅作義、朱德、彭德懷、陳毅等等,這些軍中大將清楚的知道,經過這麼多年的戰爭,老百姓已經不堪重負了,而且大家參軍是打鬼子來的,把槍口對準朝夕相處的戰友,進行內戰,這對軍人來說是多麼痛苦的事情,於是紛紛諫言,提出無特殊情況,軍隊去政黨化,軍隊對外不對內,軍隊不參與內戰等等有關軍隊的調度和態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