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歃血為盟議大局(1)(1 / 3)

“周先生如此掛念我劉某,實乃三生有幸。”劉文輝眼中大放光彩,急忙接過電報。

周恩來半是打趣半是認真地說道:“劉自乾先生不是人稱‘多寶道人’嗎!我們希望他能變多寶為一寶……”

寒夜相晤,剪燭話巴山。苦悶中,劉文輝初次拜見周恩來。“聽君一席話,勝讀千年書。”劉文輝感謝周恩來指點迷津。

“小六子是個敗家子”張作相憤罵張學良,周恩來機智解尷尬。

“請自乾先生去成都為好”周恩來千裏授妙計,劉文輝遂入成都會老蔣。

回到成都,劉文輝處處被監視。

鄧錫侯夜半來訪,軍統尋釁,司機被打,劉文輝警衛連長被軍統拘捕。

方正街中鬥法,軍統特務身首異處。劉文輝接口道:“事情鬧大,正好到老蔣那裏去討說法”。

“就這樣說定了,我們來個紳士協定,歃血為盟,共謀起義大局。”

(一)

知了聲的嗚叫已經沙啞無力,暑熱在慢慢消退。雅安的9月進入了涼爽的初秋。

西北的西寧、銀川和南方的長沙相繼解放,戰爭重心已開始轉移到西南。

1949年8月24日,苦苦掙紮的蔣介石倉皇逃到重慶,聲言“打第二個抗戰”。蔣介石為什麼如此看重四川和大西南呢?

其實,解放軍百萬雄師未橫渡長江之前,蔣介石就決心走好三步棋。第一步,如果僅剩西南一隅,便可依仗這些山高林密的苗夷地區,固守於此,第二步是退守川西北和西昌一隅,連接雲南,保持國外通道,以待國際形勢突變,東山再起;第三步是萬不得已,退守台灣,求得最後的安身之地。

蔣介石親抵重慶準備走好第—步棋。依托四川,應變圖存,傾其家底最後睹—把。

四川乃天府之國,物產豐饒,群山環抱,且有劍閣夔門之險。自諸葛亮《後出師表》對其噴噴讚歎“成都平原,天府之國,沃野千裏,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四川便有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戰國時,李冰父子修築了都江堰灌溉工程,川西平原得以旱澇保收,川人生活得以富足安康。同時,四川也孕育出了偉人基業和名人雅土的華彩樂章。無盡的歲月過去了,盡管因工業文明的遲到,加之天然關山的阻礙,這裏雖不是發達的地區,但仍然地豐人和,民眾殷富,每列國家民族出現危難之際,它總會謙恭溫良地提供一方庇護的場所。

八年抗戰,國民黨就是憑借西南大後方,與日本人周旋,保存了實力,這是曆史的“寶貴經驗”。蔣介石相信,正是因為自己英明,使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免受戰火之苦,此地民心一定歸附於他。於此,偏安西南,再圖中原,或可成功。

蔣介石飛抵重慶後,召集張群、劉文輝等軍政大員商討軍事大計。一時間,山城要人雲集。餞兵敗將們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自不量力的人摩拳擦掌,準備打第二次抗戰。

8月27日,蔣介石召集劉文輝、鄧錫侯、胡宗南、宋希濂等赴林園商議西南防務大計。胡、宋剛與解放軍交手,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們對割據西南的前景悲觀,主張保存實力,主力移至滇緬地區。蔣介石不等他們把話說完,便斷然否決:“展望未來,兩廣已不可保。在大陸上必須保存有大西南,將來才能與台灣及沿海島嶼相配合進行反攻。”

張群立即響應,他主張西南聯防,以重慶為軸心。胡宗南部20萬人擔任左翼,宋希濂部20萬人為有翼,劉文輝、鄧錫侯率本部居川西配合,合圍夾擊。痛殲共匪。

此主張深得蔣介石讚同。在實施了張群方略的同時,把何應欽侄幾何紹周2萬人部署於貴陽附近,扼守黔東門戶,並在宜賓、樂山、雅安、成都各擺一個軍,雲南開遠,昆明等地配置2個軍,但這類布置純屬蔣介石一廂情願。此時,圍民黨的根基徹底垮掉,剩餘的殘餘部隊,正規軍、地方軍,加之後方機關人員,也不過為120萬餘人,而解放軍在節節勝利中已發展到400萬餘人,形成絕對優勢兵力。蔣介石僅剩下西南、西北和台灣地區,最終麵臨身陷汪洋的境地。

1949年8月14日,毛澤東通過新華社發表了《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的文章。緊接著,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第2野戰軍馳赴西南戰場。

擔負經略西南的二野是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由原中原野戰軍改編而成。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張際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段君觳任後勤司令員兼政委。轄有第3。第4。第5共3個兵團,9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和軍政大學。9月1日,劉鄧大軍所屬第3。第5兵團分別由蕪湖、上饒等地區向湘西挺進(第4兵團已配屬4野,轉戰華南)。同時。解放軍1野第18兵團由賀龍、李井泉率領從陝西沿秦嶺入川。

3個兵團像3支利箭直指大西南,刺向蔣介石虛弱不堪的最後的胸膛。

按照蔣介石在重慶的構想部署,劉文輝、鄧錫侯二人即回到成都著手布置。

劉文輝返回成都後,次日便心緒複雜地回到了雅安。

王少在他的要求下,又來到其官邸商量起義大事。他走進屋一看,出乎意料,24軍參謀長楊家楨居然破例在側。

“少春先生,我把楊參謀長也叫了來。”劉文輝單刀直入切中正題,“想必你已清楚。他是我的全權代表,不日將去成都,代表我同川東地下黨的代表進行談判。嗬,對了,川東地下組織那個代表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