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生卒年不詳)蔡琰(生卒年不詳),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女詩人。她的父親蔡邕是曹操的好朋友,蔡文姬在漢末董卓之亂時被俘虜到南匈奴,流落在匈奴十二年,後來被曹操贖回。
蔡文姬博學多才,又通音律,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在曆史、音樂、書法、文學上具有多方麵的成就,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騷體詩《胡笳十八拍》,還有著名的五言詩《悲憤詩》。
文姬歸漢
蔡邕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早年因為得罪了宦官,被流放到內蒙古一帶。董卓掌權的時候,蔡邕已經回到了洛陽。那時候,董卓正想籠絡人心,他聽說蔡邕名氣大,就把他請來,封他做官,對他十分敬重。
後來董卓被殺,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錯,歎了口氣。沒想到被人看做是董卓一夥,給抓了起來,最後死在監獄裏。
蔡邕的女兒名叫蔡文姬,跟她父親一樣,也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可是蔡文姬一生很不幸,經曆十分坎坷。她16歲時就結了婚,但不久父母、丈夫就相繼去世了,隻剩她一個人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後來關中地區又發生混戰,長安一帶的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北方的匈奴兵趁火打劫,南下擄掠百姓,蔡文姬碰上了匈奴兵,被他們搶走了。匈奴兵見她年輕貌美,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
匈奴部落的生活場景從這以後,蔡文姬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在南匈奴一住就是12年,還生了兩個兒子。她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但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後來曹操執掌了北方的政權,和南匈奴的關係和好了。一天,曹操突然想起了他的老朋友蔡邕的女兒蔡文姬還留在南匈奴,就命令使臣帶上黃金千兩和一對白璧到了南匈奴,把蔡文姬接了回來。左賢王收下了曹操的禮物,答應了他的請求,可是把蔡文姬生的兩個兒子留了下來。
曹操知道蔡文姬有許多書稿,就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了我4000多卷書,但是經過大亂,散失得一卷都沒留下來。不過我還能背出400多篇。”
曹操聽了趕忙說:“我想派幾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蔡文姬回答道:“用不著。隻要大王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下來。”後來,蔡文姬果然把她記住的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滿意。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麵做了一件好事。曆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個不幸的人,她的經曆十分坎坷。當初她來到匈奴的時候,常常思念祖國和故土。曹操把她接回來後,她又日夜思念在匈奴生下的兒子。在睡夢中,她常常夢到活潑可愛的兒子,醒來的時候,眼淚常常沾濕了枕巾。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胡笳是匈奴人一種用來吹奏的樂器。《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的一首騷體詩,反映了她一生的悲慘經曆。詩中寫到自己被匈奴擄去,生育了兩個兒子,後來離開兒子回到祖國,重新回到長安。詩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處處表現出蔡文姬愛憎鮮明的感情。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離去後,常常在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古箏來彈奏《胡笳十八拍》,使這首曲子盛行起來。
《胡笳十八拍》的藝術價值很高,這首飽含感情的詩篇采用民間歌謠的形式,吸取了匈奴地區流行的胡笳聲律,感情奔放,想象大膽,形式新穎,令人耳目一新,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獨樹一幟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