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內涵
知識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因而知識管理是未來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是建設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手段和環節之一。知識管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雖已經被學術界所接受,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個能為人們普遍認可的定義。一般認為,知識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就是在組織中建構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係統,讓組織中的知識和信息,通過獲取、分享、創造等過程,不斷地在知識係統內流動創新和積累,以幫助組織有效應對環境的快速變遷。
知識管理是網絡經濟時代的新興管理思潮與方法,斯威比(Karl E. Sveiby)博士於1986年出版的《知識型企業》是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思想源泉。1987年,他和湯姆·勞埃德合著出版了《知識型企業的管理》一書;1990年,斯威比出版了《知識管理》一書。受到上世紀90年代信息化蓬勃發展的影響,知識管理長足發展。在2000年的裏斯本歐洲理事會上,知識管理被上升到戰略層次。
在應對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不少企業在創建學習型組織過程加強知識管理這個核心方麵和環節,收到了巨大的實際效益。例如施樂公司(Xerox,Xerox Corporation)上世紀進入90年代後,不惜投入,率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知識管理體係,展示了企業為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而采取的發展戰略,為企業的競爭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從而打敗了競爭對手,奪回行業龍頭地位。另外世界公認在知識管理處於領先地位的還有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摩托羅拉等。中國企業近些年也在知識管理方麵做出了有益探索並取得較大成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知識管理模式,如建設專用的小係統、建設門戶、建知識化應用開發平台、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等等,比較成功企業的有聯想、海馬、青島啤酒等。與此同時中國也出現了一批知識管理的研究機構,比較有影響的是中國知識管理研究中心(ChinaKnowledge Management R&D Association,簡稱CKRA)。
知識分類
根據知識能否被明確傳遞,知識被分為明晰知識和模糊知識,也稱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明晰知識是指人們可以用正式的係統語言和媒介進行表述和傳播,很容易被人們學習的知識。模糊知識是指高度個人化的、難以表述和便捷傳播的知識。野中鬱次郎等人認為一般具有如下表所示的特征。
明晰知識和模糊知識的特性模糊知識(主觀性) 明晰知識(客觀性)
經驗知識(具體)
即時性知識(此時此地)
模擬性知識(實踐) 理性知識(抽象)
承續性知識(彼時彼地)
數字性知識(理論)
知識轉換四種模式
野中鬱次郎等人還提出了模糊知識和明晰知識轉化的四種模式(如下圖所示):(1)社會化,從模式知識到模糊知識;(2)外在化(外化),從模糊知識到明晰知識;(3)組合化(融合),從明晰知識到明晰知識;(4)內在化(內化),從明晰知識到模糊知識。其中社會化是通過分享經驗將模糊知識彙聚在一起的過程,其關鍵是通過共同實踐活動來分享相同的經驗,通俗地理解類似於“師傅帶徒弟”“手把手教”。外在化是將模糊知識明晰表達出來的過程,是知識創新的關鍵性環節。組合化是將明晰知識係統化,組成知識體係。內在化是個人吸收明晰知識並轉化為模糊知識的學習過程。
知識轉化的模式
知識管理10大戰略
(1)共同承擔收集和轉移知識的職責;
(2)係統地捕捉相關的外部知識;
(3)組織內部的學習活動;
(4)創造性地思考和學習;
(5)鼓勵和獎勵創新;
(6)培訓員工進行知識的存取和使用;
(7)實現知識在不同的邊界之間最優地轉移;
(8)圍繞組織的價值和學習的需要建立知識庫;
(9)創造收集和儲存知識的機製;
(10)將課堂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