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興衰(上)03(1 / 1)

前 言 第一章的論述為以後各章奠定了基礎,即考察公元1500年前後的世界形勢,分析明代中國、奧斯曼帝國及穆斯林在印度的支脈——莫臥兒王朝、俄國、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和中西歐諸國這些當時的“權勢中心”的長處和弱點。16世紀初葉,中西歐諸國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脫穎而出,顯然未見端倪。但是,東方帝國中的一些國家與歐洲各國相比,盡管顯得不可一世、組織得法,但它們都深受實行中央集權製的後果之害。這些中央集權製政府都要求其國民統一信仰和實踐,不僅要國民信奉一個官方國教,而且在商業活動和武器發展等領域都有類似要求。在歐洲,由於沒有東方式的最高權力機構,各王國和城邦之間爭戰不已,這就推動人們經常尋求軍事變革,而軍事變革又有力地推動了在競爭、積極進取的環境中出現的科學技術與商業貿易的發展。歐洲社會碰到的變革阻礙很少,它很順利地進入了持續向上的螺旋式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軍事效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因素使歐洲社會走在了世界其他地區

之前。

科技進步和軍事競爭推動著歐洲各國以慣有的互不相讓、各顯其能的方式向前發展。盡管如此,在各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仍可能有一個國家因擁有充足的資源而脫穎而出,國力超出其他國家,控製整個歐洲大陸。在公元1500年以後的大約150年中,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就企圖這麼做,而歐洲其他強國則竭力阻止哈布斯堡王朝的“爭霸”活動——這在第二章中有詳細闡述。本書各章在論及一流強國的長處和弱點時,都進行比較分析,即放在影響整個西方社會的經濟和科技變化這個更廣闊的背景下進行分析,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一時期多次戰爭所造成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