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D的全稱是車載診斷係統(On-Board Diagnostic)。這個係統隨時監控汽車發動機的運行狀況和尾氣後處理係統的工作狀態。一旦檢測到汽車尾氣排放超標,它會馬上發出警示。當係統出現故障時,故障燈(MIL)或檢查發動機(CheckEngine)警告燈亮,同時動力總成控製模塊(PCM)將故障信息存入存儲器,通過一定的程序可以將故障碼從PCM中讀出,根據故障碼的提示,維修人員能迅速準確地確定故障的性質和部位。
美國強製要求1996年後生產的汽車必須安裝OBD係統,如今它已經成為了汽車的標配。目前國際通用的標準是OBDⅡ,所有車輛在出廠時都配有一個OBDⅡ接口,車輛檢測時將檢測設備接入該接口通過ECU讀取車況數據。現有的智能車載設備都是通過OBD接口接入汽車。
汽車廠商在汽車智能化方麵選擇的是從前裝入手,幾乎每一個車商都有自己的車載係統,和其他電子消費產品相比,汽車車載的發展滯後是件很無奈的事——一款新車從設計到生產的周期需要兩三年時間,對於信息技術來說,兩三年的時間實在是太漫長了。而車企們並不願意向互聯網公司放開車載係統。
2014年3月,蘋果發布的CarPlay一度打擊了人們對互聯網改變汽車的信心。CarPlay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運行iOS或iOS應用、形成一個獨立的車載係統,而是將iPhone通過USB連接到汽車,讓雙方進行通信握手,隨後用戶可以通過Siri、觸屏顯示器、物理按鍵控製,而不必動手和觀看手機屏幕便可使用iPhone的各種功能,包括播放音樂、導航、通話、閱讀短信、觀看在線視頻。
這是蘋果“iOS in the car”項目公布近1年後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也是蘋果和車商之間妥協的結果——此前,車載主導權問題讓車企對蘋果這樣的公司心存戒備,習慣了主導汽車一切的汽車製造商,雖然願意在車載娛樂方麵兼容蘋果的接口,但是絕不肯主動將汽車最關鍵的大腦位置拱手讓給一家互聯網公司。
不是每一家互聯網公司都像蘋果、穀歌那樣能和汽車廠商們坐下來談判,盡管汽車廠商百般不情願,但還是讓互聯網企業找到了一個小切口,那就是OBD。
“汽車整體比較封閉,唯一開放的就是這個OBD接口,所以大家都想要攻占這個點。”AutoBot聯合創始人郝亞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僅僅是第一步
“BAT”三家互聯網大佬,在進入智能車載硬件領域時的動作幾乎如出一轍——依托自己的地圖服務,聯通車載係統,提供各類互聯網服務功能。
在美國,最早為這類設備做出定義的是美國科技公司Mavizon。2010年10月,Mavizon對外公布了Mavia這一車載設備的信息,通過智能手機控製汽車,可以開/鎖車門、控製車窗、汽車定位、汽車診斷,如果發生車禍,可以自動發送帶位置信息的短信給用戶的家人和911。這款產品基本框定了迄今為止OBD產品的主要功能,並於2011年初在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展出,直到2012年8月才開始接受預訂。
今天,在美國的同類產品中最知名的應該是Automatic。Automatic被CNN評選為2013年度十大發明之一,與其一同上榜的還有穀歌眼鏡。
Automatic於2013年末上市,提供一款白色車載智能硬件Automatic Link和配套手機應用,售價99.95美元。
它可以提供停車位置信息;可以提前預知出問題的零部件;在路上和其他車輛發生了碰撞,它可以發送救援信號,並給用戶設定的緊急聯絡人撥打電話;超速、油門過大或是急刹車,會發出提醒;它還能幫助駕車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汽車和駕駛習慣。
緊隨“BAT”,中國很多創業小公司也把智能車載硬件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
2014年3月初,“AutoBot智能跡錄儀”在一個叫作點名時間(demohour.com)的平台上做了一次眾籌。
AutoBot為它設定的目標是10萬元人民幣,不到半個月,募資金額超過了這一數字。到活動結束,他們一共收到了501人的支持,籌資18.6968萬元。
生於1987年的郝亞偉是AutoBot團隊的聯合創始人,這應該算是他的第四次創業。大二輟學後,他曾創辦過兩家網站Leadcamp、Car371,之後就職於阿裏巴巴雲計算公司。2011年5月還做過一款微博客戶端微格。
AutoBot的全名叫作“AutoBot智能跡錄儀”,郝亞偉團隊對它的定義是一款智能的車載設備,能夠分析並幫助用戶養成良好駕駛習慣,提供更省錢、環保、安全的出行建議,通過OBD接口,可記錄車輛狀況,支持車輛檢測、油耗計算、自動遊記、軌跡記錄等。
郝亞偉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OBD產品隻是第一步,它會成為一個基礎服務,將來可以圍繞著它來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OBD產品在中國才剛剛開始,他們在相互競爭的同時共同麵對產品推廣的難題,APP免費,但是硬件標價299—399元不等,有些加裝了通訊模塊的產品還包括為通信流量續費,用戶接受這類產品和服務,還需要時間。
但有的公司已迫不及待,甚至大膽地提出製造“互聯網汽車”的想法。
2014年6月17日,上海博泰悅臻電子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發布了一款叫作iVokaMINI X的產品,打出“1億汽車,從此智能”口號。這家公司原本主業是麵向車企的智能車載係統服務,iVokaMINI X是他們轉向私人消費者業務的開始。
該公司CEO應宜倫透露,他們正在進行一個大膽的造車項目,計劃在2018年推出一款名為“擎感”的互聯網汽車。
無論是“BAT”,還是小創業公司,他們目前所提供的產品功能基本大同小異,要徹底改造傳統汽車,還取決於他們未來如何與車商合作改造車載係統以及車聯網的成型。
2014年6月底,穀歌可能正式發布全新車載操作係統,讓人很是期待,它能不能像穀歌開源的安卓手機操作係統改變智能手機格局那樣,讓汽車提速進入智能汽車時代?
(本文作者係南方周末記者 黃金萍)
從互聯網到“黑客帝國”
虛擬+現實:瞬時跨越地球握個手
中國人正在熱炒“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之際,穀歌掌門人施米特(Eric Schmidt)卻宣稱“互聯網即將消失”。正像我不久前說過的那樣,其實,施米特指的是互聯網即將被改造成“物聯網”,即從以人與人之間的文本圖像交流為主被改造成以物與物之間的連接為主,使人在相互聯係的同時能夠監控操縱各種人造物和機器設備。
這時,再假設人與人之間的聯係是通過虛擬現實界麵來達成的,情況又會如何?如果你我分別在紐約和廣州,我們可以約好在虛擬世界的某個地址見麵,五分鍾後穿過地球見個麵,拍個肩膀握個手,沒問題。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獨自或合作操縱物聯網中的任何一個物件或機器,完成各種生產和建設任務。
這可不是科幻電影中描寫的遙遠的未來的情景。目前,美國的穀歌、臉書、微軟、亞馬遜、蘋果、英特爾等IT巨頭,正全力整合資源準備將虛擬現實的軟件和硬件以可穿戴的形式推向消費者市場。日本的索尼、愛普森,韓國的三星等也推出自己的硬件,歐洲各國都有各自的領頭企業積極參與,中國的騰訊、華為、百度、暴風影音等公司,據說也在努力中。
一方麵是“虛擬現實”的風滿樓,另一方麵呢,各國政府和非政府的力量正在花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建設施米特所說的“物聯網”,虛擬現實與物聯網融合起來這意味著什麼,無須贅言了吧。
這聽起來好像非常高科技並且規模宏大,但對於生活在今天的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真會有啥“顛覆”嗎?
進一步設想一下,我們不久將看到普通眼鏡一般大小的虛擬現實顯示器,該顯示器隻要與手機相接,無需台式或手提電腦,就可以聯網進入沉浸式的網絡化的虛擬世界。這樣,在“大數據”的背景下,人們沉浸在與我們現在所處的物理世界在經驗上難以分別的虛擬現實中,這種世界,可以看成現在網上的《我的世界》(Minecraft)或《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虛擬現實顯示器升級版。
進入這種世界,再在其中遙距操作物聯網上的東西,我們就沉浸在“擴展現實”中進行各種“體力”活動了。並且,現實世界中的現實場景,也可以隨時無縫整合進這個虛擬世界中,原本身處廣州的我和遠在紐約的你,就可以即時克服空間距離進行約會了。這種虛擬與現實無縫融合的世界,我稱之為“擴展現實”。
當然,這種監控操縱,不是靠鍵盤鼠標來進行的,而是以虛擬現實為界麵通過動捕和傳感係統使人能夠用完全自然的身體運動來行使的,在這裏,主從機器人,估計會是最常見的人機互聯中介。
什麼叫“主從機器人”呢?看過電影《阿凡達》的人對此理解起來就簡單了。男主角Jack是一個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但是,科學家給他培育了一個第二身體,放在遙遠的外星球服從他的遙控,原來的他成了這個“主從”關係的“主端”,遠處的第二身體成了“從端”。現實中,用機器人來充當第二身體,遙控信號就用我們正在用的電磁波,就這麼平實可靠。到時,我們就能夠克服空間的距離,以“遙距臨境”的方式(雖遠離千裏但感覺就像親臨現場一樣),對自然物和人工物進行即時操控。
這樣,由虛擬現實人聯網+主從機器人遙距操作+信號傳感物聯網融合而成的巨係統,就是類似於電影《黑客帝國》中展示的那種大家在其中全方位交往的人造“物理”世界。
多年以前,我在學術討論中提出,這種虛擬現實化的“擴展現實”與我們現在身處其中的自然現實在本體論上是具有對等性的命題。十多年後,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在他的《大設計》一書中宣稱,如果把我們整個宇宙理解成一個虛擬實在,很有可能解決當代物理學和宇宙學中的很多難題,從不同的邏輯起點出發提出與我的命題相契合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