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二章 值嗎(2 / 2)

就在這個時候,三皇子李睿突然自請以沙州為封邑。就在兩個月前,三皇子剛剛大婚,迎娶了定國侯府的嫡長女,雖是勳貴,不過定國侯府並無實權,隻是空有個侯門架子而已,但是定國侯府卻有一門好親,他家的長媳,是北境節度使的嫡女,而且定國侯世子不同於乃父,頗有能力,很受聖人青睞,大有栽培重用之意,賢妃為李睿挑了此女為妃,也算是煞費苦心,既不會招了徐皇後和太子的忌憚,也不是全無人脈勢力,等將來定國侯世子得聖人重用,李睿得其助力,不說其他,至少當個安穩皇子無虞了。

大婚之後,聖人便封他為康王,本想將富庶的江州做他的封地,李睿沒要,要了沙州。聖人自然不肯,一來,沙州給了涼氏,李睿去了,無非是被涼氏給架空,聖人從來不覺得這個被自己寵大的兒子能壓製住涼氏;二來,沙州太亂了,雖說名義上有主,但事實上等同於三不管地帶,李睿以沙州為封地,三皇子府……不,康王府上下十有八九得餓死,反正隻靠每年那些宗務司發下來的俸祿,李睿別想養得起康王府上上下下幾百號人,更別提他還要養一支人數不少於千人的親衛。

聖人不肯,賢妃自然更不願意,一旦聖人龍馭殯天,新帝登基,李睿就要前往封地就蕃,沙州那種地方,可以想見至少十年二十年內不會太平,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難道還要她白發人送黑發人?

但是徐皇後和太子卻是百分百的樂意,花了大力氣從中促成,二皇子一方更是極力推波助瀾,巴不得將李睿趕到沙州去,於是本該在李睿封王的同時就確定下來封地,在幾方拉扯發力之下,最後聖人還是退讓了,將李睿的封地定在沙州。當然,聖人還是心疼兒子的,將李睿的親衛人數破格增到三千之數,同時私下補貼了三千裝備鐵甲馬匹,以及足夠養這支親衛十年的餉銀。

也就在此事落定不久,鄭易一篇《孔賦》以其華美瑰麗而傳遍天下,賦中以極為優美的辭句盛讚孔子的教化之功,同時又將沙州現狀一一表述,號召天下讀書人效仿孔子,到沙州行教化之道,以禮、智、仁、義、信化蠻為華,創不世之功。

鄭易嘴巴厲害,化為辭賦,自然更厲害,這篇賦文不光文辭瑰麗得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字裏行間的煽動力也是一等一的強,最關鍵的是,在賦文的最後,他又特地將鄭文聖公的功績點出來,指鄭文聖公雖功在天下,然而比孔聖人仍差了一線,差在何處?不曾有教化世人之功。又暗搓搓的表示,他身為鄭文聖公之孫,當然要做天下人表率,以補鄭文聖公一生之不足。為先祖盡孝,為天下人盡責,為教化聖道盡綿薄之力,他為人子孫,為孔孟門下,義無反顧,責無旁貸。

這天下什麼都缺,就是絕不缺少熱血沸騰的讀書人,尤其是年輕的那些,更容易受煽動。讀書為什麼?黃金屋,顏如玉,萬鍾栗,咳……這些心裏想想就好,絕不能說出來,太功利了。讀書為什麼,當然是為天下人立心,為聖人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今沙州野蠻不開化,正是需要讀書人去為沙州人立心,為聖人繼絕學,為邊境開太平的時候。什麼,沙州很危險?蠻人愛吃人肉?

怕什麼,沒看鄭文聖公的孫子都已經去了,還好端端的寫賦呢,可見沙州也沒有傳言中那麼危險。再說了,朝中還有兵將相護,涼氏也表示歡迎讀書人去,衣食住行,涼氏包了,這還不敢去,枉稱讀書人。

沒錯,就在鄭易那篇賦文出來不久,聖人就迅速做出反應,教化的好處他當然明白,雖然他不是真聖人,但好歹世人也尊他一聲聖人,總不能啥也不幹,就這麼看著,派兵護送就是聖人給那些容易被煽動……咳,是熱血沸騰,有誌於幹一番事來的讀書人的定心丸。不止如此,國子監裏的學子,隻要有人肯去,在沙州推行三年教化,回來立刻就可以出仕為官,而且還保證是有油水有前程的部門。聖人盤算得好,隻要這些讀書人將聖人之道在沙州推行開來,朝庭的王道自然也會深入人心,沙州節度府也就不會形同虛設,官員們更不會無所事事。

當然,聖人也很懊惱,他是真心愛極了鄭易那篇賦文,鄭文聖公的孫子,怎麼就被涼氏給攏去了,可惡啊,天下英才,該入聖人的觳中才是。可惜,鄭易還沒有參加春闈,聖人就是有心把他提溜回來,為己所用,一時間也尋不著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