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俗話說“程咬金三板斧”,曆史上的程咬金真的隻會“三板斧”嗎?
程咬金是中國民間故事中很有名的一位大將。傳說他年輕時家裏很窮,賣過私鹽,坐過牢,後來參加了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武器是大斧,隻會三個招式,人稱“程咬金三板斧”,依舊殺得敵人屁滾尿流,還做過“混世魔王”,最後成為李世民的手下將軍。這些事跡被寫進小說、評書,還多次被搬上過電視熒幕。事實上,除了最後為李世民效力這一點是真的,其他情節都是虛構的。
程知節,字義貞,“咬金”是他的原名。程咬金出身於貴族家庭,家境富裕,從小習武,騎術很好,用槊(長矛)作為武器。當時,隋煬帝荒淫殘暴,百姓生活困苦,紛紛起義反抗。程咬金眼見隋朝快要滅亡,也參加了由李密率領的瓦崗起義軍。由於程咬金勇猛善戰,李密讓他擔任了親衛隊隊長。在一次戰鬥中,程咬金為了救戰友,被敵人的長矛穿透身體,他強忍劇痛,回身將刺入身體的長矛折斷,還衝上去殺掉了偷襲的敵人。從此,程咬金的勇武之名傳遍天下。
瓦崗起義軍失敗後,程咬金又投奔了當時的另一個軍事領袖王世充。但由於王世充猜疑心重,不信任外來降將,最終程咬金主動離去,歸附了唐朝,被李世民收為部下。李世民知道程咬金是位勇將,非常器重他;程咬金也知恩圖報,奮勇作戰,先後跟隨李世民擊敗了王世充、宋金剛、竇建德等多個軍事勢力,最終幫助李世民統一了天下。
唐朝初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為了爭奪皇帝寶座,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程咬金始終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方,甚至多次提醒李世民要先下手為強。最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程咬金一馬當先,幫助李世民擊敗了李建成。李世民登基後為唐太宗,大封功臣,還將功勞最大的24位功臣的畫像畫在宮內淩煙閣上,程咬金就是其中之一。
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即位。程咬金作為大將軍,奉命出征西突厥。但在這次出征中,程咬金沒有聽從手下將領蘇定方的忠言,反而聽信了另一將領王文度的讒言,不僅在應當乘勝追擊時放棄了有利戰機,還對歸降的少數民族大肆屠殺,搶劫財物。大軍回朝後,程咬金因為所犯的錯誤被唐高宗免去了官職。不久,唐高宗考慮到程咬金以前的功勞,恢複其官職,但程咬金年事已高,不願再做官,於是請求退休,兩年後以76歲高齡逝世。
72為什麼說造紙術的傳播是被戰爭推動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期,人們發明了麻紙,東漢時蔡倫進一步改進了造紙技術,使紙成為書寫工具,成為傳播文明、交流文化的重要載體。曆史記載,造紙術經由阿拉伯,最終傳到歐洲,為歐洲文藝複興奠定了基礎。而造紙術在阿拉伯的傳播,就和唐朝與阿拉伯的一場戰爭有關。
公元8世紀中葉,正值唐朝天寶年間,中國處於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統治下,唐朝國力達到了頂峰。而在同時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個大洲的阿拔斯王朝,中國人稱其為“黑衣大食”(“大食”為古人對阿拉伯的稱呼,“黑衣”是因為阿拔斯王朝風俗喜歡穿黑色衣服,與倭馬亞王朝的“白衣大食”、法蒂瑪王朝的“綠衣大食”相區別)。
公元750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軍征討西域的石國,俘虜石國國王。僥幸逃脫的石國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阿拔斯王朝出兵,計劃襲擊西域,而高仙芝則先發製人,主動進攻。高仙芝率領唐朝大軍長途奔襲,深入700餘裏,最後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塔拉茲附近)與阿拉伯軍隊遭遇。
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戰爭就此爆發。在戰鬥初期,唐朝軍隊占據了上風。然而,主帥高仙芝實施了錯誤的策略,對石國進行屠城,導致唐軍中的西域諸國部隊不滿,軍心潰散,甚至直接倒向阿拉伯軍隊。同時,唐軍與阿拉伯軍隊之間也存在敵眾我寡的不利局麵。阿拉伯軍隊便趁唐軍發生混亂之時,出動騎兵猛攻。唐朝大軍受到阿拉伯軍隊與西域叛軍的夾擊,迅速潰敗。高仙芝等將領隻得率領殘軍逃走,一路上,唐朝敗軍的兵馬車輛擁擠到把道路都堵塞了。這一戰,唐朝2萬多大軍死傷大半,近半數士兵被俘虜,隻有千餘人逃走。
從文明交流來看,怛羅斯之戰促進了中國文明的向外傳播。被俘唐軍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被帶到中亞重鎮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附近)。他們向阿拉伯人傳授造紙技術,並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第一個生產麻紙的造紙場。從此,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人的造紙中心。公元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埃及的開羅和摩洛哥。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造紙術傳入歐洲。就這樣,造紙術從中國走向了世界,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73為什麼日本要派留學生組成“遣唐使”來唐朝?
公元7世紀到9世紀,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國力最強盛、文化最發達的國家。而中國的東亞近鄰日本,剛剛從奴隸製度向封建製度過渡,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了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和製度,日本先後派出使團,十幾次來到唐朝,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堪稱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這種使團,被稱為“遣唐使”,就是“派遣到唐朝的使者”。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遣唐使”使團中有代表日本國政府的官員,還有陰陽師、畫師、樂師、木工、僧人、學者等,規模達到幾百人。遣唐使團抵達中國後,受到盛情接待,唐朝地方官幫他們安排食宿,同時報告朝廷。隨後,地方政府派專人護送獲準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上的一切費用都由唐朝政府負擔。遣唐使到達長安後,唐朝使者立即迎接慰勞,安排日本使團人員住進四方館(唐朝的外賓賓館)。然後,唐朝皇帝會正式接見日本使團,下詔嘉獎,並在內殿賜宴,有時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人員在中國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唐朝政府會舉行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並向日本朝廷贈送禮物,表現泱泱大國的風度。最後,遣唐使一行由沿海出發,回到日本國。
曆史上最有名的遣唐使,莫過於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麻呂出生在日本貴族家庭,公元716年,勤奮好學的他被選入遣唐使團。到達唐朝後,阿倍仲麻呂進入唐朝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中國文化。他熱愛中國文化,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晁衡”。由於他優秀的表現,唐朝任命他做了官。阿倍仲麻呂不僅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而且感情豐富,性格豪爽,和唐朝著名詩人名士,如李白、王維、儲光羲、包佶等人都有密切交往。公元753年,已經在唐朝生活了30多年的阿倍仲麻呂踏上回國旅程,然而,歸途中遇上台風,所乘船隻被吹到越南附近的海岸。他曆經千辛萬苦,又重新回到長安,從此,再也沒能回到日本故土,於公元770年在中國去世。
當時,阿倍仲麻呂回國船隻在海上失事的消息傳回唐朝時,很多友人都以為他遇難了。李白悲痛地寫下《哭晁卿衡》的著名詩篇:“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首詩感情充沛,深刻表達了兩人的誠摯友誼,成為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不朽名作。
74唐朝將領張巡是怎樣獨守孤城,拖住“安史之亂”十幾萬叛軍的?
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也由盛轉衰。“安史之亂”中,當時最富庶的南方地區沒有被叛軍占領,於是中央朝廷得以保證軍糧供應,最終為平定叛亂奠定基礎。叛軍之所以未能南下成功,與“睢陽保衛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睢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地處南北交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叛軍多次攻打睢陽,而睢陽守將張巡、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不利局麵下,帶領將士堅守孤城達9個月之久,拖住了叛軍,阻擊了叛軍南下,為保衛國家政權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巡自幼喜愛讀書,胸有大誌。“安史之亂”爆發時,張巡先是在雍丘(今河南杞縣)組織軍隊防守,與安祿山手下大將令狐潮率領的叛軍作戰。當時,令狐潮多次派人勸降張巡,都被張巡嚴詞拒絕。後來,局勢惡化,張巡部下也有六名將領勸張巡投降。張巡便在帥府擺上唐朝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之後將六名投降派將領斬首示眾,堅定將士守城的決心。
不久,雍丘失守。張巡率軍撤退到睢陽,繼續堅守。叛軍大將尹子奇率領十幾萬大軍將睢陽包圍。張巡多次組織將士打退叛軍。有一次,叛軍一名大將率1000多名騎兵,直逼城下,向張巡勸降。張巡在城上一邊答話,一邊悄悄命令幾十名勇士手持鉤、刀、弩等兵器,暗中從城上潛入城邊的護城壕。趁叛軍沒有防備時,勇士們奮勇殺出,殺得叛軍猝不及防,損傷了很多人馬。張巡還設巧計從亂軍中找出尹子奇,命部下將其射傷,“擒賊先擒王”,殺得叛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