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軍訓雖說有苦也有累,有辛勞也有汗水,但這是一種人生曆練,是戰勝自我、鍛煉意誌、培養品格的絕好機會。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很好地揭示了這一道理。習武尚武,是一個民族應該具備的基本精神和優良傳統,任何一個強大而優秀的民族,無不具有強烈的尚武精神和優良的習武傳統。習武,正是學生接受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之一。這裏講的“習武”,指的是接受基本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整理內務、隊列訓練、軍事體能、野營生存、武器裝備操作、戰術動作、戰場救護等課目。同學們要切實通過軍訓,強化尚武精神和習武意識,增強身體心理素質,掌握一定的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能,為早日成為國防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節 日常養成
同學們參加軍訓,首先就要嚴格按照軍隊的條令條例抓好日常養成。
一、學習條令條例
條令條例是軍隊獨有的法規形式,是用簡明條文規定並以命令形式頒布的關於軍隊戰鬥、訓練、工作、生活等方麵的法規,是軍事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軍隊的共同條令包括隊列、紀律、內務三大條令。現行的軍隊共同條令是2010年5月4日中央軍委常務會議通過, 自2010年6月15日起頒布施行。
1.內務條令。
《內務條令》是規範我軍內務製度,加強內務建設的法規。它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凝結著我軍戰爭與和平時期部隊管理的豐富經驗,是關於我軍自身建設的一部帶有綜合性的基本法規。現行的《內務條令》共21章,420條,11個附錄。主要包括5個方麵:一是軍隊內務建設的基本原則;二是軍人職責;三是軍隊內部關係;四是軍人的行為舉止;五是日常管理製度。
2.紀律條令。
《紀律條令》是公布和維護我軍紀律的基本法規。是全體軍人的行為準則和維護紀律,實施獎懲的基本依據,具有全軍一體遵守的法律效力,現行《紀律條令》共7章,179條,8個附錄,主要包括3個方麵內容:一是總則;二是獎勵與處分;三是維護紀律的有關措施。
3.隊列條令。
《隊列條令》是規範全軍隊列動作、隊列隊形和隊列指揮的軍事法規,是全軍官兵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現行的《隊列條令》共11章,71條,4個附錄。主要包括3個方麵:一是隊列動作,圍繞單個軍人、分隊和部隊三個要素分別作了規定;二是隊列隊形;三是隊列指揮。
學習三大共同條令,貴在日常點滴養成,同學們在軍訓的過程中,要通過教養一致,親身實踐部隊生活學習訓練,切身體會三大條令的基本內容、深刻內涵和主要作用。
二、落實一日生活製度
同學們在軍訓期間應嚴格按照條令條例的要求落實一日生活製度,這是軍營生活的第一步。
起床:聽到起床號(信號)後,全體人員立即起床,按照規定著裝,迅速做好出操準備。
早操:除休息日外,軍訓期間每日均出早操,每次時間通常為30分鍾,主要進行隊列訓練和體能訓練。聽到出操號(信號)後,各班迅速集合,檢查著裝,跑步帶到集合場,並向值班員報告,值班員整理隊伍,清查人數,帶隊出操。
整理內務和洗漱:早操後,整理內務、清掃室內外和洗漱,時間不超過30分鍾。
開飯:按照規定時間準時開飯。開飯時間通常不超過30分鍾,聽到開飯號(信號)後,由值班員整隊帶到食堂前,按照值班員宣布的次序依次進入食堂。就餐時保持肅靜,餐畢自行離開。
操課:聽到操課號(信號)後,值班員迅速集合整隊,清查人數,檢查著裝,帶到訓練場(課堂)。操課中,按照計劃要求周密組織,嚴格遵守訓練場(課堂)紀律,嚴防事故。課間休息(操課通常每小時休息10分鍾,野外作業和實彈射擊時根據情況確定休息時間),由值班員發出休息信號;休息完畢,發出繼續操課信號。操課結束後,集合整隊,值班員進行講評。操課往返途中應當隊列整齊,歌聲嘹亮。
午睡:聽到午睡號(信號)後,人員應當臥床休息,保持肅靜,不得進行其他活動,值班員檢查人員午睡情況。
課外活動:晚飯後的課外活動時間,每周除個人支配2至3次外(人員不得隨意外出),其餘由值班員計劃安排。
點名:通常每日點名,每次點名不超過15分鍾,點名通常以連為單位在就寢前列隊進行。點名的內容通常包括清點人員、生活講評、宣布次日工作等。
就寢:值班員在熄燈號前10分鍾,發出準備就寢信號,督促全體人員做好就寢準備。就寢人員應當放置好衣物裝具,聽到熄燈號立即熄燈就寢,保持肅靜。休息日的前一日可以推遲就寢,時間通常不超過1小時,休息日可以推遲30分鍾起床。起床後,整理內務、清掃室內外和洗漱。早飯後至晚飯前,主要用於整理個人衛生,處理個人事情。
第二節 隊列訓練
隊列動作,是對單個軍人和部隊所規定的隊列訓練、隊列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製式動作。隊列動作訓練,是加強組織紀律性、鞏固和提高戰鬥力的必要內容。 一、立正、跨立、稍息
1. 立正。
立正是軍人的基本姿勢,是隊列動作的基礎。軍人在宣誓、接受命令、進見首長和向首長報告、回答首長問話、升降國旗、迎送軍旗、奏唱國歌和軍歌等嚴肅莊重的時機和場合,均應當自行立正。
口令:立正。
動作要領:兩腳跟靠攏並齊,兩腳尖向外分開約60度;兩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體正直,微向前傾;兩肩要平,稍向後張;兩臂下垂自然伸直,手指並攏自然微曲,拇指尖貼於食指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頭要正,頸要直,口要閉,下頜微收,兩眼向前平視。
2. 跨立。
跨立主要用於軍體操、執勤和艦艇上分區列隊等場合。可以與立正互換。
口令:跨立。
動作要領:左腳向左跨出約一腳之長,兩腿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落於兩腳之間。兩手後背,左手握右手腕,拇指根部與外腰帶下沿(內腰帶上沿)同高,右手手指並攏自然彎曲,手心向後。攜槍時不背手。
3. 稍息。
口令:稍息。
動作要領:左腳順腳尖方向伸出約全腳的三分之二,兩腿自然伸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身體重心大部分落於右腳。攜槍(筒)時,攜帶的方法不變,其餘動作同徒手。稍息過久,可以自行換腳。
二、停止間轉法
1. 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
半麵向右(左)——轉。
動作要領:以右(左)腳跟為軸,右(左)腳跟和左(右)腳掌前部同時用力,使身體協調一致向右(左)轉90度,體重落在右(左)腳,左(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右(左)腳,成立正姿勢。轉動和靠腳時,兩腿挺直,上體保持立正姿勢。
半麵向右(左)轉,按照向右(左)轉的要領轉45度。
2. 向後轉。
口令:向後——轉。
要領:按向右轉的要領向後轉180度。
3. 持槍轉動時,除按照徒手動作要領外,聽到預令,將槍稍提起,拇指貼於右胯,使槍隨身體平穩轉向新方向,托前踵(95式班用機槍托底)輕輕著地,成持槍立正姿勢。
三、行進與立定
行進的基本步法分為齊步、正步和跑步,輔助步法分為便步、踏步、移步和禮步。
1. 齊步與立定。
齊步是軍人行進的常用步法,一般用於隊列整齊行進。
口令:齊步——走,立——定。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邁出約75厘米,按照先腳跟後腳掌的順序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節;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自然向裏合,手心向內稍向下,拇指跟部對正衣扣線,並高於春秋常服最下方衣扣約5厘米(著夏常服、水兵服時,高於內腰帶扣中央約5厘米;著作訓服時,與外腰帶扣中央同高),離身體約30厘米;向後擺臂時,手臂自然伸直,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6步~122步。
2. 正步與立定。
正步主要用於分列式和其他禮節性場合。
口令:正步——走,立——定。
(1)動作要領:左腳向正前方踢出約75厘米(腿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麵平行,離地麵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全腳掌著地,同時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伸直貼於食指第二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下沿擺到高於春秋常服最下方衣扣約15厘米處(著夏常服、水兵服時,高於內腰帶扣中央約15厘米處;著作訓服時,高於外腰帶中央約10厘米處),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鍾110步~116步。
(2) 正步訓練可分為五個步驟,即:原地擺臂練習,原地踢腿練習,一步兩動,一步一動,連貫正步練習。
① 原地擺臂練習。
口令:正步原地擺臂練習,正步擺臂,1,2,停。
要領:聽到“1”的口令,右臂向前,左臂向後按正步擺臂動作要領擺出;聽到“2”的口令,兩臂換擺,依次交替進行,聽到“停”的口令,兩臂放下,成立正姿勢。也可規定一次口令連續交替擺三或五次。
②原地踢腿練習。
口令:正步原地踢腿練習,護腹,踢右(左)腿準備,1,2……(換腿準備)……停。
要領:聽到護腹的口令,兩手五指並攏,自然伸直,按於小腹(左手在外),兩手適當用力,協助小腹微收上提。聽到“踢右(左)腿準備”口令,兩腿尖迅速並攏,左跨上提,左腳尖勾起,腳跟下蹬,並將左腿尖放於右腳內側後三分之一處;所到“l”的口令後,左腳按正步踢腿動作要領踢出並穩住;聽到“2”的口令後,將左腳迅速收回至原處,反複練習;聽到“換腿準備”的口令,左腳靠攏右腳,右腳提起,照此法動作;聽到“停”的口令,迅速靠腳放臂,兩腳尖分開約60度,成立正姿勢。
③一步兩動練習。
口 令:一步兩動,正步——走,2,1,停。
要領:聽到“正步”的預令,兩腳尖迅速並攏;聽到“走”的口令,左腳按正步動作要領踢出,同時擺臂定位,體重落於右腳,上體正直微向前傾;聽到“2”的口令,左腳按要領在正前方75厘米處適當用力著地,臂不擺動,身體重心迅速前移至前腳,右腳迅速跟至左腳內側後三分之一處,蹬腳跟,翹腳尖,腿部自然伸直,胯部上提;再聽到“l”的口令,右腳照此法動作,反複練習;聽到“停”的口令(一般下於左腳),左腳在正前方大半步處著地,兩腿挺直,當重心落於前腳掌後,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同時將手放下,成立正姿勢。
④ 一步一動練習。
口令:一步一動、正步——走,2,1,——停。
要領:聽到“正步”的口令,兩腳尖迅速靠攏;聽到“走”的口令,左腳向正前方踢出定位,同時擺臂並定位,體重落於右腳,上體正直,微向前傾;聽到“2”的口令,身體重心迅速前移,左腳在正前方75厘米處適當用力著地,右腳迅速跟進,右腳蹬腳跟,翹腳尖,腿部自然伸直,當跟於左腳內側後三分之一處時,稍穩後迅速踢出,同時換擺臂:聽到“l”的口令,右腳迅速著地,左腳跟進後按要領踢出,同時換擺臂,依次進行反複練習;聽到“停”的口令,左腳向前大半步著地,兩腿挺直,當身體重心落於左腳掌後,右腳取捷徑迅速靠攏左腳,同時放臂,成立正姿勢。
⑤ 連貫正步練習。
口令:正步——走,立——定。
要領:聽到口令後,按正步行進與立定的動作要領進行。
要求:軍姿端正,精神振作,動作剛勁有力,自然協調,節奏感強。
3. 跑步與立定。
跑步主要用於快速行進,是我軍日常行進中常用步法之一。
口令:跑步——走,立——定。
要領:聽到預令,兩手迅速握拳(四指蜷握,拇指貼於食指第一關節和中指第二節),提到腰際,約與腰帶同高,拳心向內,肘部稍向裏合。聽到動令,上體微向前傾,兩腿微彎,同時左腳利用右腳掌的蹬力躍出約85厘米,前腳掌先著地,身體重心前移,右腳照此法動作;兩臂前後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大臂略垂直,肘部貼於腰際,小臂略平,稍向裏合,兩拳內側各距衣扣線約5厘米;向後擺臂時,拳貼於腰際。行進速度每分鍾170步~180步。
4. 踏步與立定。
踏步用於調整步伐和整齊。
停止間口令:踏步——走,立——定。
行進間口令:踏步,立——定。
動作要領:兩腳在原地上下起落(抬起時,腳尖自然下垂,離地麵約15厘米;落下時,前腳掌先著地)上體保持正直,兩臂按照齊步或者跑步擺臂的要領擺動。
立定時,左腳繼續踏一步,右腳靠攏左腳,原地成立正姿勢(跑步的踏步,聽到口令,繼續踏2步,再按照上述要領進行)。
5. 移步(5步以內)。
移步用於調整隊列位置。移步分左(右)跨步、向前或後退。
(1)左(右)跨步。
口令:左(右)跨x步——走。
要領:上體保持正直,每跨1步並腳一次,其步幅約與肩同寬,跨到指定步數停止。
(2)向前或後退。
口令:向前X步——走、後退X步——走。
要領:向前移步時,應當按照單數要領進行(雙數步變為單數步);向前1步時,用正步,不擺臂;向前3步、5步時,按照齊步走的要領進行;向後退步時,從左腳開始,每退1步靠腳一次,不擺臂,退到指定步數停止。
6. 便步。
便步用於行軍、操練後恢複體力及其他場合。
口令:便步——走
要領:用適當的步速、步幅行進,兩臂自然擺動,上體保持良好姿態。
7. 禮步。
禮步用於紀念儀式中禮兵的行進。
口令:禮步——走。
要領:左腳向正前方緩慢抬起(腿要繃直,腳尖上翹,與腿約成90度,腳後跟離地麵約30厘米),按照腳跟、腳掌順序緩慢著地,步幅約55厘米,右腳照此法動作;上體正直,兩臂下垂自然伸直、輕貼身體(抬祭奠物除外);手指並攏自然微曲,拇指尖貼於食指第二節,中指貼於褲縫。行進速度每分鍾24步~30步。
8. 攜槍行進。
持槍時,聽到行進口令的預令,將槍提起,使槍身略直,拇指貼於右胯,使槍身穩固,其餘要領同徒手。背槍、肩槍、掛槍、托槍、提槍時,聽到行進口令,保持攜槍姿勢,其餘要領同徒手。
9. 攜便攜式折疊寫字椅行進。
攜折疊寫字椅行進時,左手提握支腳上橫杠,左臂下垂自然伸直,寫字板麵朝外。
四、步法變換
步法變換,均從左腳開始。變換時,動令除齊步、正步互換時落在左腳,其他均落在右腳。
1. 齊步與正步互換。
口令:齊步換正步,正步——走;正步換齊步,齊步——走。
動作要領:
A. 齊步換正步:聽到“正步——走”的口令,右腳繼續走1步,即換正步行進。
B. 正步換齊步:聽到“齊步——走”的口令,右腳繼續走l步,即換齊步行進。
2. 齊步與跑步互換。
口令:齊步換跑步,跑步——走;跑步換齊步,齊步——走。
動作要領:
① 齊步換跑步:聽到預令,兩手迅速握拳提到腰際,兩臂前後自然擺動,聽到動令(落在右腳),左腳向前躍出,即換跑步行進。
②跑步換齊步:聽到“齊步——走”的口令,繼續跑2步,然後,換齊步行進。
3. 齊步與踏步互換。
口令:齊步換踏步,踏步;踏步換齊步,前進。
動作要領:
A. 齊步換踏步:聽到“踏步”的口令,即換踏步。
B. 踏步換齊步:聽到“前進”的口令,繼續踏2步,再換齊步行進。
4. 跑步與踏步互換。
口令:跑步換踏步,踏步;踏步換跑步,前進。
動作要領:
①跑步換踏步:聽到“踏步”的口令,繼續跑2步,然後換踏步。
② 踏步換跑步:聽到“前進”的口令,繼續踏2步,再換跑步行進。
五、行進間轉法
1. 齊步、跑步向右(左)轉。
口令:向右(左)轉——走。
要領:左(右)腳向前半步(跑步時,繼續跑2步,再向前半步),腳尖向右(左)約45度,身體向右(左)轉90度時,左(右)腳不轉動,同時出右(左)腳按照原步法向新方向行進。
2. 半麵向右(左)轉走,按照向右(左)轉走的要領轉45度。
3. 齊步、跑步向後轉。
口令:向後轉——走。
要領:左腳向右腳前邁出約半步(跑步時,繼續跑2步,再向前半步),腳尖向右約45度,以兩腳的前腳掌為軸,向後轉180度,出左腳按照原步法向新方向行進。
轉動時,保持行進時的節奏,兩臂自然擺動,不得外張;兩腿自然挺直,上體保持正直。
六、坐下、蹲下、起立
1. 坐下(徒手)。
口令:坐下。
要領:左小腿在右小腿後交叉,迅速坐下(坐凳子時,聽到口令,左腳向左分開約一腳之長;女軍人著裙服坐凳子時,兩腿自然並攏),手指自然並攏放在兩膝上,上體保持正直。
2.蹲下。
口令:蹲下。
動作要領:右腳後退半步,前腳掌著地,臀部坐在右腳跟上(膝蓋不著地),兩腿分開約60度(女軍人兩腿自然並攏),手指自然並攏放在兩膝上,上體保持正直。蹲下過久,可以自行換腳。
3.起立。
口令:起立。
動作要領:全身協力迅速起立,成立正姿勢。
七、脫帽、戴帽
1. 脫帽。
口令:脫帽。
要領:立姿脫帽時,雙手捏帽簷或者帽前端兩側,將帽取下,取捷徑置於左小臂,帽徽向前,掌心向上,四指扶帽簷或者帽牆前端中央處,小臂略成水平,右手放下。
坐姿脫帽時,雙手捏帽簷或者帽前端兩側,將帽取下,置於桌(台)麵前沿左側或者膝上(帽頂向上,帽徽朝前),也可以置於桌鬥內。
2. 戴帽。
口令:戴帽。
要領:雙手捏帽簷或者帽前端兩側,取捷徑將帽迅速戴正。
攜槍時,用左手脫、戴帽。
需夾帽時,雙手捏帽簷或帽前端兩側,取捷徑將帽取下,左手握帽牆,小臂夾帽自然伸直,帽頂向左,帽徽朝前。
八、敬禮、禮畢
1. 敬禮。
口令:敬禮(舉手禮)。
動作要領:上體正直,右手取捷徑迅速抬起,五指並攏自然伸直,中指微接帽簷右角前約2厘米處(戴無簷帽或者不戴軍帽時微接太陽穴,約與眉同高),手心向下,微向外張(約20度),手腕不得彎曲,右大臂略平,與兩肩略成一線,同時注視受禮者。
2. 禮畢。
口令:禮畢。
動作要領:聽到口令。將手放下。
九、整理著裝
整理著裝,通常在立正的基礎上進行。
口令:整理著裝。
要領:雙手(持自動步槍時,將槍夾於兩腿間)從帽子開始,自上而下,將著裝整理好,必要時,也可以相互整理。整理完畢,自行稍息。聽到“停”的口令,恢複立正姿勢。
第三節 戰術訓練
戰術是進行戰鬥的基本方法。靈活運用和變換戰術是奪取戰鬥勝利的基本原則。戰術,分為進攻和防禦兩大基本類型和基本戰鬥樣式。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要貫徹“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鬥目的。單兵通常是在班(組)內行動,主要任務是以手中武器和爆破器材,打、炸敵坦克和戰車,消滅敵步兵,堅守陣地。在戰鬥中,單兵必須憑借手中的輕武器,發揚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巧妙地利用天時地利,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動作,堅決完成戰鬥任務。參加軍訓的學生要注意掌握這七條基本要則,即:一目的明確;二知已知彼;三集中兵力;四主動靈活;五出敵不意;六密切協同;七全麵保障。
一、戰術的基本動作
(一) 槍支的攜帶。
1. 腹前、左腹前、腰後、腰側為製式攜帶。
2. 腋下、腿部、衣袋、包內為隱蔽攜帶。
(二) 快速出槍與快速射擊。
1. 快速出槍:槍在腹前攜帶,雙手協同出槍,出槍後雙手據槍,左掌心向右,虎口向內推套筒使子彈上膛,或左掌心向下,虎口向外,拉套筒使子彈上膛。
2. 槍狀態為(手槍)不關保險,彈不上膛,出槍後雙手據槍,指向目標,時間兩秒之內。
3. 概略瞄準,目視目標,槍隨目標,看哪打哪。
4. 快速扣壓扳機,使槍平穩、穩定。
5. 克服心理障礙,兩快一準,每次打兩發,但不要打完。
(三) 基礎射擊動作(手槍)。
1. 立姿射擊:單手據槍;側身單手據槍;雙手正麵據槍;雙手側身據槍。
2. 跪姿射擊:單跪姿雙手據槍;雙跪姿雙手據槍。
3. 臥姿射擊:下蹲跨步臥姿射擊;後撤臥姿射擊。
4. 仰姿射擊:臥倒成仰姿;直接下蹲成仰姿。
(四) 運動姿勢和方法(手槍)。
1. 臥倒與起立。
2. 直身前進。
直身前進,是在距敵較遠、地形隱蔽、遮蔽物高於人體或敵對我觀察、射擊不到時采用。
直身前進的動作要領是:目視前方,大步或快步前進。
3. 屈身前進。
屈身前進,是在遮蔽物略低於人體時采用。
屈身前進的動作要領是:目視前方,上體前傾,兩腿彎曲,使頭部低於遮蔽物頂端,大步或快步前進。
4. 低姿匍匐、高姿匍匐、側身匍匐、側身高姿匍匐(略)。
5. 滾進(左、右)。
滾進,通常是在為避開對方的觀察、射擊而左右移動或通過棱線時采用。
6. 躍進。
躍進,通常是在受到敵火力威脅的情況下,迅速通過開闊地時采用的運動方法。
(五) 小組戰術基礎動作。
1. 運動隊形。
運動隊形通常有以下幾種:
① 一(二)路隊形。
② 一字隊形。
③ 三角形。
④ 梯形隊形。
2. 運動方法。
① 全組躍進。
② 全組各個躍進。
③ 分組躍進。
④ 分組各個躍進。
(六) 對地形與遮蔽物的利用。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總稱。地貌,是地麵高低起伏的狀態,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地物,是地麵上自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固定物體,如獨立房、變壓器、樓群、立交橋、樹木、土堆、堤坎及停放的車輛等。
1.利用地形的目的和要求。
利用地形地物的目的在於隱蔽身體,發揚火力;隻有充分地發揚火力,消滅敵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在利用地形地物時,應首先著眼於發揚火力。
利用地形地物的要求:在利用地形地物時,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地利用和善於改造地形地物,力求做到:便於觀察、射擊和隱蔽身體;便於接近與離開;便於防敵地麵和空中火力殺傷;不妨礙班(組)長的指揮、鄰兵的動作和火器射擊;不要幾個人擁擠在一起,以免增大傷亡;盡量避開獨立、明顯的物體和難於通行的地段。火箭筒手利用地形地物時,應有良好的射界,在火箭彈飛行的路線上不得有障礙物;筒後30米內不能有人,以免傷害自己。
2.利用地形地物的方法。
利用地形地物時,應根據遮蔽物的高低、大小、距敵遠近,是否被敵發現及敵火力威脅程度等情況,采取適當的姿勢,迅速隱蔽地接近,由下而上地占領,周密細致地觀察,不失時機地出槍(筒),對不便於射擊的位置應加以改造,在一地不要停留太久,視情況靈活地變換位置。
(1)對堤坎、田埂的利用。
堤坎、田埂有縱向、橫向之分。橫向的利用背敵斜麵或殘缺部位,火箭筒(機槍)手通常將腳架支在背敵斜麵上,筒(槍)口距地麵不得小於20厘米;縱向的通常利用彎曲部或頂端一側,依其高度采取適當姿勢。堤坎高於人體時,應挖踏腳孔或階梯。如利用堤坎對空射擊時,通常利用其頂部,並根據其高度采取不同姿勢。
(2)對土(彈)坑的利用。
通常利用其前沿,根據敵情、坑的大小、深度,以跳、滾、匍匐等方法進入,並取適當姿勢;對空射擊時,以坑沿作依托或背靠坑壁進行射擊。火箭筒手應利用坑的右前沿作依托,以防射擊時噴火自傷。
(3)對土堆(墳包)的利用。
通常利用獨立土堆(墳包)的右側;如視界、射界受限製或右側有敵火力威脅時,也可利用其左側或頂端。雙土堆(墳包)利用其鞍部。對空射擊時,通常利用其後側或頂端。
(4)對塹壕、交通壕(溝渠)的利用。
對塹壕、交通壕的利用在防禦戰中較多。通常利用其掩體、壕壁或拐彎處隱蔽身體,依其上沿或拐角作射擊依托。
(5)對樹木(線杆)的利用。
通常利用其右後側,根據樹木的大小取適當姿勢。大樹(直徑50厘米以上)可取多種姿勢,較小的樹通常采取臥姿。機槍手通常采取臥姿,根據樹的粗細和地形情況,腳架可超過樹木。火箭筒手臥資射擊時,應將筒口前伸超過樹木或離開樹木 20厘米,以便使火箭彈脫離筒口時尾翼能張開。
(6)對叢林、高苗(草)地的利用。
通常利用靠近敵方的緣內,按其高低、稠密情況取適當姿勢。
(7)對牆壁、牆角、門窗的利用。
①牆壁:按其高度取適當姿勢,矮牆可利用頂端或殘缺部,牆高於人體時,可挖射孔或將腳墊高。機槍手利用牆壁射擊時,可將腳架折回(土牆不宜折回,以免活塞進土發生故障)。
②牆角:通常利用右側,左小臂緊靠牆角,取適當姿勢。火箭筒手利用牆角射擊時,筒口距牆角不小於20厘米。
③門窗:門通常利用左側,窗可利用左(右)下角。
二、掌握在敵火下運動的動作要點
戰士在敵火下運動時,應根據敵情、任務,善於利用地形,靈活采取不同的運動姿勢和方法,正確處置各種情況,隱蔽迅速地接近敵人的方法。
(一)運動的時機和要求。
1. 時機。
戰士在敵火下運動時,應按班(組)長的口令,充分利用我火力掩護和煙幕迷漫的效果,乘敵火力減弱、中斷、轉移和坦克炮塔轉向等有利時機,迅速隱蔽地運動。有時可采取欺騙、迷惑手段,創造條件,突然出擊。
2. 要求。
運動前,戰士應根據敵情、任務和地形的不同形態、隱蔽程度,選擇好前進路線和暫停位置;運動中,應不間斷地觀察敵情、地形和班(組)長的指揮,靈活地變換各種運動姿勢和方法,保持前進方向和與鄰兵的協同動作;發現目標時,應按班(組)長的口令或自行射擊,將其消滅;要做到運動、火力、防護三者緊密結合;盡量避免橫方向運動,必須橫方向運動時,距離不應過長,以減少傷亡。
(二)運動的姿勢與方法。
1. 直身前進。
在距敵較遠,地形隱蔽,敵觀察、射擊不到時采用。其要領:目視前方,右手持槍(筒),大步或快步前進。
2. 屈身前進。
在遮蔽物略低於人體時采用。其要領:目視前方,右手持槍(筒),上體前傾,頭部不要高出遮蔽物,兩腿彎曲(屈身程度視遮蔽物高低而定),小步或快步前進。
3. 躍進。
在敵火下迅速通過開闊地時采用的運動方法。躍進時要做到躍起快、前進快、臥倒快。躍進前,應先觀察前方地形。選擇好前進路線和暫停位置,爾後,迅速突然地前進。如臥姿躍起時,可先向左(右)移(滾)動,以迷惑敵人,步(衝鋒)槍手應迅速收槍,同時屈左腳於右腿下,右手提槍,以左手、左膝、左腳的支撐力將身體支起,同時出右腳前進。機槍、火箭筒手躍起時,應以雙手和左腳迅速起身體。右腳向前一步,同時右手握護本(提提把)迅速前進。前進時,右手持槍;槍麵向前傾斜約45度(火箭筒手右手提筒,或右手握握把並用右臂夾住筒身,左手扶握筒口處,防止火箭彈滑出;火箭筒副手背背具或右肩挎一側的背具帶,並將背具夾於右肋),目視前方,屈身快跑。火箭筒、機槍副手通常在射手左後側3米~5m處。與射手同時前進。躍進的距離和速度應根據敵火和地形而定。敵火越猛烈,地形越開闊,躍進距離應越短,速度應越快。每次躍進的距離通常為15米~30米。
第四節 戰場救護知識
戰場救護對於及早挽救指戰員的生命,保證部隊的戰鬥力,贏得戰鬥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習和掌握戰場救護的基本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一、戰傷救護的四項技術
(一)創傷止血。
人體的血液有一定的路線,要準確地止血,就必須掌握主要動脈的壓迫點。常用的止血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加壓包紮止血法。用急救包或消毒紗布、棉花、布類做成墊子蓋住傷口,再用繃帶或三角巾緊緊包紮。多用於靜脈、毛細血管或小動脈出血。
2.指壓止血法。用手指或手掌壓迫傷口近心端的動脈,阻斷血流而達到臨時止血目的。多用於頭、頸部及四肢的動脈出血。頭頂部出血時,在耳前對準下頜關節上方,指壓顳淺動脈。顏麵部出血時,用食指(或拇指)壓迫同側下頜骨下緣、下頜角前方約3厘米處的麵動脈。頭頸部出血,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壓迫同側胸鎖乳突肌之間的頸總動脈,絕對禁止同時壓迫兩側。肩腑部出血,用拇指壓迫同側鎖骨上窩中部的鎖骨下動脈。前臂與上臂出血,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壓迫上臂內側溝處的肱動脈。手部出血,用兩手拇指分別壓迫手腕橫紋梢處的尺、橈動脈。下肢出血時,大腿及其以下出血,自救時,可用雙手拇指重疊用力壓迫大腿上端腹股溝稍下方的股動脈;互救時,可用手掌壓迫,另一手壓在其上。足部出血時,用兩手指或拇指壓迫足背中部近腳腕處的足背動脈和足跟內側與內踝之間的脛後動脈。
3.止血帶止血法。用於四肢大出血,主要采用勒緊止血法。止血時,先在出血傷口近端動脈上放一塊布料或紙卷做的墊子,然後用三角巾疊成帶狀,或用手帕等就便材料繞肢體1圈~2圈勒緊打成一活結,或用槍通條、筆杆、小木棒插入其中,一提二絞三固定。使用此法止血時要注意:止血帶與皮膚之間要加墊;止血帶每隔1小時(冬季30分鍾)鬆開一次,時間2分鍾~3分鍾,以改善血液循環。
(二)傷口包紮。
傷口包紮是為了壓迫止血,保護傷部,防止感染,固定敷料、夾板。包紮的常用材料有三角巾、繃帶、四頭帶。以下隻介紹最常用的三角巾包紮法。
1. 頭部包紮。
(1)三角巾帽式包紮:適用於頭頂部外傷,先在傷口上覆蓋無菌紗布(所有的傷口包紮前均先覆蓋無菌紗布,以下不再重複),把三角巾底邊的正中放在傷員眉間上部,頂角經頭頂拉到枕部,將底邊經耳上向後拉緊壓住頂角,然後抓住兩個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到額部中央打結。
(2)三角巾麵具式包紮:適用於顏麵部外傷,把三角巾一折為二,頂角打結放在頭正中,兩手拉住底角罩住麵部,然後雙手持兩底角拉向枕後交叉,最後在額前打結固定。可以在眼、鼻處提起三角巾,用剪刀剪洞開窗。
(3)雙眼三角巾包紮:適用於雙眼外傷,將三角巾折疊成三指寬帶狀,中段放在頭後枕骨上,兩旁分別從耳上拉向眼前,在雙眼之間交叉,再持兩端分別從耳下拉向頭後枕下部打結固定。
(4)頭部三角巾十字包紮:適用於下頜、耳部、前額、顳部小範圍傷口,將三角巾折疊成三指寬帶狀放於下頜敷料處,兩手持帶巾兩底角分別經耳部向上提,長的一端繞頭頂與短的一端在顳部交叉成十字,然後兩端水平環繞頭部經額、顳、耳上、枕部,與另一端打結固定。
2. 頸部包紮,適用於頸部外傷。
(1)三角巾包紮:將傷員左側手臂上舉抱住頭部,將三角巾折疊成帶狀,中段壓緊覆蓋的紗布,兩端在左側手臂根部打結固定。
(2)繃帶包紮:方法基本與三角巾包紮相同,隻是改用繃帶,環繞數周後再打結。
3. 胸、背、肩、腋下部包紮。
(1)胸部三角巾包紮:適用於一側胸部外傷,將三角巾的頂角放於傷側的肩上,使三角巾的底邊正中位於傷部下側,將底邊兩端繞下胸部至背後打結,然後將三角巾頂角的係帶穿過三角底邊與其固定打結。
(2)背部三角巾包紮:適用於一側背部外傷。方法與胸部包紮相似,隻是前後相反。
(3)側胸部三角巾包紮:適用於單側側胸外傷,將燕尾式三角巾的夾角正對傷側腋窩,雙手持燕尾式底邊的兩端,緊壓在傷口的敷料上,利用頂角係帶環繞下胸部與另一端打結,再將兩個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對側肩部打結。
(4)肩部三角巾包紮:適用於一側肩部外傷,將燕尾三角巾的夾角對著傷側頸部,巾體緊壓在傷口的敷料上,燕尾底部包繞上臂根部打結,然後兩個燕尾角分別經胸、背拉到對側腋下打結固定。
(5)腋下三角巾包紮:適用於一側腋下外傷,將帶狀三角巾中段緊壓腋下傷口敷料上,再將巾的兩端向上提起,於同側肩部交叉,最後分別經胸、背斜向對側腋下打結固定。
4. 腹部包紮:腹部三角巾包紮適用於腹部外傷,雙手持三角巾兩底角,將三角巾底邊拉直放於胸腹部交界處,頂角置於會陰部,然後兩底角繞至傷員腰部打結,最後頂角係帶穿過會陰與底邊打結固定。
5. 四肢包紮。
(1)臀部三角巾包紮:適用於臀部外傷,方法與側胸外傷包紮相似。隻是燕尾式三角巾的夾角對著傷側腰部,緊壓傷口敷料上,利用頂角係帶環繞傷側大腿根部與另一端打結,再將兩個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對側腰部打結。
(2)上肢、下肢繃帶螺旋形包紮:適用於上、下肢除關節部位以外的外傷,先在傷口敷料上用繃帶環繞兩圈,然後從肢體遠端繞向近端,每纏一圈蓋住前圈的1/3~1/2成螺旋狀,最後剪掉多餘的繃帶,然後膠布固定。
(3)8字肘、膝關節繃帶包紮:適用於肘、膝關節及附近部位的外傷,先用繃帶的一端在傷口的敷料上環繞兩圈,然後斜向經過關節,繞肢體半圈再斜向經過關節,繞向原開始點相對應處,再繞半圈回到原處。這些反複纏繞,每纏繞一圈覆蓋前圈的1/3~1/2,直到完全覆蓋傷口。
(4)手部三角巾包紮:適用於手外傷,將帶狀三巾的中段緊貼手掌,將三角巾在手背交叉,三角巾的兩端繞至手腕交叉,最後在手腕繞一周打結固定。
(5)腳部三角巾包紮:方法與手包紮相似。
(6)手部繃帶包紮:方法與肘關節包紮相似,隻是環繞腕關節8字包紮。
(7)腳部繃帶包紮:方法與膝關節相似,隻是環繞踝關節8字包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