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著名英模篇(1 / 3)

我們隻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爾

第一節 戰爭年代英模

一、愛國將軍——馮玉祥(1882~1948)

馮玉祥:中國近代軍事家、愛國將領,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蔣介石之結拜兄弟。原名基善,字煥章, 安徽巢縣人(今安徽省巢湖市)。清末入淮軍當兵(11歲),後投北洋軍,升任河南督軍及陸軍檢閱使等職。反對袁世凱稱帝,討伐張勳複辟。

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改所部為國民革命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

1926年秋在綏遠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軍聯軍(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並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出兵潼關,會師中原。

1927年一度附和蔣介石、汪精衛清黨反共。後因與蔣發生利害衝突,1930年聯合閻錫山、李宗仁等舉兵反蔣介石,爆發中原大戰,失敗後下野,所部被蔣收編。

九一八事變後,馮積極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3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下,與吉鴻昌、方振武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後被蔣介石所迫辭職。

1936年出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相繼任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被蔣介石排擠,被迫離職。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馮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兼政治委員會主席。同年7月應中國共產黨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於9月1日因所搭輪船經黑海時失火遇難。馮玉祥勤奮好學,崇尚簡樸。以治軍嚴、善練兵、注重近戰和夜戰著稱。

二、國民黨抗日第一名將——張自忠(1890~1940)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中國國民黨黨員,抗日將領。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曆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

1940年5月,日軍為控製長江水上交通線,發動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當日軍攻破第五戰區第一道防線時,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製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旋即拔佩劍自盡,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餘人隆重舉行張自忠將軍追悼大會,毛澤東同誌親筆為張自忠題寫“盡忠報國”的挽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將張自忠烈士墓擴建為張自忠烈士陵園,並於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準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相繼恢複了“張自忠路”的名稱,以示對這位抗日烈士的永遠紀念。

三、“吉大膽”——吉鴻昌(1895~1934)

吉鴻昌:抗日愛國名將,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省扶溝人。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以驍勇善戰而著稱,人稱“吉大膽”。

1926年任第36旅旅長,1929年任第10軍軍長兼寧夏省政府主席。

1930年5月參加蔣馮閻戰爭,任馮軍第3路總指揮。9月接受蔣介石收編,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雖奉命“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但不願打內戰。翌年稱病去上海就醫,並與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接觸。8月被蔣解職,強令出國“考察”。遂環遊歐美,發表抗日演說。

1932年回國寓居天津,8月到湖北麻城宋埠策動舊部第30師起義失敗,潛回平津地區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於1933年5月,與馮玉祥、方振武建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2軍軍長,旋任北路前敵總指揮,將日軍驅出察境。蔣介石反誣同盟軍破壞國策並令16個師與日軍夾擊同盟軍。9月,吉鴻昌與方振武率部退至順義、昌平一帶,戰至10月中旬彈盡糧絕而失敗。

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為主任委員,秘密印刷《民族戰旗》報,宣傳抗日。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被軍統特務暗殺受傷,被逮捕,敵人迫害逼供。吉鴻昌大義凜然地說:“我是共產黨員,由於黨的教育,我擺脫了舊軍閥的生活,轉到工農勞苦大眾的陣營裏頭來,我能夠加入革命的隊伍,能夠成為共產黨的一員,能夠為我們黨的主義,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這正是我畢生的最大光榮。”經蔣介石下令,24日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刑前題詩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四、北伐名將——葉挺(1896~1946)

葉挺:原名為詢,字希夷,廣東惠陽人(今屬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辦事處),是人民軍隊的創建者之一。毛澤東曾當麵稱他是“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

1924年赴蘇聯東方勞動大學與軍事學校學習,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

1927年先後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抗戰時任新四軍軍長。1941年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

1946年3月4日,由於中共中央的堅決要求,始獲自由。出獄後即電中共中央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於3月7日經中共中央批準。4月8日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於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因飛機失事遇難。同機的遇難者還包括王若飛、博古(秦邦憲)、鄧發。噩耗傳出後,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悼詞說:“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朱德題詞:“為全國人民和平民主團結而犧牲。”周恩來寫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五、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1905~1940)

楊靖宇:中國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馬名尚德,乳名順清,號驥生。1905年2月13日(農曆正月初十)出生在駐馬店市驛城區(原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裏。

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席卷全國,年僅14歲的楊靖宇即投身於火熱的鬥爭之中。

1927年春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4月4日,在黨的指揮下,楊靖宇參與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確山暴動,組織了數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四天的激戰,占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執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第一個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6月,楊靖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11月1日,發動了著名的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建中共確山縣委,並成立了確山縣農民革命軍,楊靖宇任總指揮。

1928年底,楊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員的身份,使用張貫一的化名,先後到信陽、洛陽、開封等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間曾三次被捕入獄,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從不畏懼,對黨的事業堅貞不屈,多次被黨營救出獄。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縣(即現在的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隻身同數百名日偽軍戰鬥到最後一息,以身殉國,壯烈犧牲,年僅35歲。

六、黨之模範——左權(1905~1942)

左權: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著名軍事家。1905年3月15日生於湖南醴陵一個農民家庭。

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第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紅1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開辟中央蘇區和五次反“圍剿”作戰。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他參與指揮所部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戰役戰鬥。到達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和東征等戰役。

全國抗戰爆發後,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後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粉碎日軍多次殘酷“掃蕩”,威震敵後。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嚴密細致的參謀業務,紮實的工作作風,深受朱、彭的讚揚。他還“是一個有理論修養同時有實踐經驗的軍事家”,從1939年至1941年,他撰寫了《論堅持華北抗戰》 《埋伏戰術》 《襲擊戰術》 《戰術問題》《論軍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餘篇。左權為創建並鞏固華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為八路軍的全麵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25日,他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時,在十字嶺戰鬥中壯烈殉國,年僅37歲。

左權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名將陣亡,太行山為之低咽,全黨為之悲痛。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拚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這是朱德總司令為悼念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壯烈殉國而寫的一首詩。 為紀念左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七、為人民服務——張思德(1915~1944)

張思德:四川儀隴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楷模。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他右腿先後兩次負傷強忍劇痛,衝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

1940年初夏,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軍民施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他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苦戰了三個月,經過伐樹、打窯、燒火、出窯、捆紮、運輸等數道繁重的工序,終於把八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

1943年初夏,被調到棗園內衛班,在毛主席身邊當警衛戰士。

1944年,組織上再次派他到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隆重舉行追悼大會,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同誌親筆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誌致敬”的挽詞,並親自參加了追悼會。在會上毛澤東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對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評價,說他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

八、烈火中永生——邱少雲(1926~1952)

邱少雲:中國人民誌願軍戰鬥英雄。1931年生,四川省銅梁縣人。13歲那年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3月25日,邱少雲作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一員,跨過了鴨綠江。

1952年10月,邱少雲所在的連隊接受了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消滅平康和金化之間的三九一高地的敵軍。上級決定采用隱蔽作戰,在發起攻擊的前一天夜裏,把部隊潛伏在敵人陣地的前沿。臨行前,邱少雲下了鋼鐵誓言:為了戰鬥的勝利,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11日清晨,十點多鍾的時候,李承晚匪軍的一個班鑽出了地堡,朝邱少雲同誌和他的戰友潛伏的方向竄來。有兩名戰士被敵人發現了,敵人嚇得倒退了兩步,慌張地亂掃了一梭子彈,扭頭就朝山頂上逃跑。為了不暴露我軍潛伏秘密,觀察所裏的指揮員當機立斷,下令用炮火將這股敵人全部殲滅。半個鍾頭後,從南方飛來幾架敵機,盤旋在誌願軍潛伏的上空。敵機投下了燃燒彈,燃燒彈引燃了他身邊的草叢。這時,他隻須打滾翻身即可避免燒身,但為了避免暴露目標,他嚴守潛伏紀律,忍受著烈火燒身的劇痛,堅持不動,直至壯烈犧牲,保證了整個戰鬥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