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1 / 1)

寧海縣曆史悠久,文化綿長,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和質樸的人文風貌,為曆代文人騷客所喜愛。

南有天台山脈,北有四明山脈,寧海位於兩大山脈交彙處,風貌獨特,森林資源豐富,草木蔥鬱,美不勝收。又有三門灣、象山港水係環繞,白溪浩浩蕩蕩,可謂山靈水秀,堪比仙境。優美的自然風光,加上文人墨客的卓越風姿,使寧海這一個小縣城如鑲嵌在東海濱的一顆明珠,璀璨生輝。

寧海的自然風光,山水奇觀,數不勝數。城關西隅清泉山,佛教天台宗創始人之一——釋遵式在此出道。前童古鎮岵岫嶺,徐霞客西行第一嶺,明代大儒方孝孺在“題塔山八景壽童處士”中稱讚其“頤顏鶴發飛服丹,古岫霞彩常自餐”。飛瀑桃花蓋蒼山,有雲蓋霞飛之風韻,山上列石如瓊台,植被似盆景,石台間還有仙人棋局景觀,曆代至此登高覽勝者,留下不少詩文。

除了秀麗的山水詩畫、豐富的人文景觀外,寧海有著淳樸的民風、美麗的傳說。光緒《寧海縣誌》中記載:“寧海民有三等:附郭居民多農為業,平疇沃野,所在多膏腴;沿海民無常產,專恃網罟之利,逢漁汛則出洋張捕焉;山僻鮮可耕之土,賴有桑林竹木可收樹藝之利,畜牧孽生足以裕民財。習俗戀家鄉,畏遠行,經商非所長。此吾寧風俗之大略也。”

寧海桃源橋,在七八十年代一直為寧海的市中心,卻少有人知桃源橋的得名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南宋嘉定間(1208—1224)的《嘉定赤城誌》有記載:“(寧海桃源河)舊傳水源出天台,因取劉阮事而名。”傳說中劉晨與阮肇遊天台山,緣一桃花繽紛的澗水溯流而上,巧遇一群美麗仙子,於仙境住宿一晚。縣城內河以“桃源”命名,在寧海的別名研究中,也曾有“桃源”指代一說。“桃源”一詞表現了對美好的神仙境界的向往,也表明了縣城建在天台山脈上,與整座天台山同脈同源,是一座山城。今河被填,建成了大街,亦因襲河名稱桃源路,並有桃源橋、桃源村等衍生地名。唐代詩人曹唐有詩作《擬劉晨阮肇遊天台》:

鍾靈毓秀的寧海,自然地靈人傑,名人軼事,璀璨如星辰。胡三省、方克勤、方孝孺、葉巨伯、盧原質、鄭士利……不勝枚舉。

五代時期陳長官,任寧海縣令,為抗民稅加重而被下獄處死,如他的詩中雲:“要使繭絲殫地力,願將骨肉伴枷頭。”雖未知其生平,但他一直深受寧海人民的敬重,明代石簡作詩悼念其“生死殊途總未安,先生高義死尤難。一朝我命為民命,千古新官拜舊官”。

鹹淳三年(1267),葉夢鼎官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與賈似道分庭。其時,君王寵信賈似道,任其專橫跋扈,葉夢鼎秉政後不屈於權勢,堅守為官之道,奉行“廉恥事大,死生事小,萬無可回之理”。多次請辭後,朝廷才易馬鸞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但仍以觀文殿學士、信國公等職挽留夢鼎於京中,夢鼎辭不受官。鹹淳八年(1272)十二月,朝廷再詔夢鼎為少傅右丞相兼樞密使。夢鼎引疾固辭不赴,並在上疏後乘扁舟徑歸寧海故裏。

由此可見,其實葉夢鼎才是真正處於權力中心圈的官員。

緬懷著寧海的名人軼事,一起來領略寧海的曆史遺跡,感受寧海的遺留物產。據宋代儲國秀所撰《寧海縣賦有序》載:“薑畦富於鬆壇、黃杜。蔬圃利於後洋、溪南。苔脯擅奇於古洞,茶筍毓瑞於寶岩。峽石蕷。奴魁蹲鴟而軟滑;栲溪楮,友方剡藤之瑩纖。九傾蓮芡,得水澤之富;三洋椒漆,宜土性之鹹。……滕堆貯於鼎俎,又有鯉鯽、細鱗、鑽鰍、吐哺、鮭蟹產於疇塍,蟮鱉穴於沙渚,譏譏渦渦洋洋圍圍,雖水族之殊科,亦海物之同與。”可見寧海物產資源之豐富。

舊寧海縣城裏有座“夢園”——“龔氏夢園”。據《夢園故事》載:龔氏夢園坐落於寧海緱城(今舊城區)東南隅,與躍龍山公園文峰古塔遙望相對,夢園的東首緊連著具有獨特建築風貌的龔氏四穿堂明清古建築群,兩地合計共占地10餘畝。在曆史上,夢園曾經輝煌一時,是江南著名的園林建築之一,也是浙東第一私家花園。在它的周邊也曾有一批具有濃鬱地域人文氣息的名勝古跡與其交相輝映。其中包括項氏明宅、孔廟、緱城書院、義學壇、東可園、西可園、若園、水竹居、財神廟、盧原質祠與白石頭、八角樓、貴妃巷、司馬第、王姓唐屋、道義坊、花樓殿、方侯苑林、城隍廟、天主堂、桃源橋、陳氏古宅、裘姓三合院、一善巷等等,幾乎每個景點都有一串生動的故事和傳說,隻可惜這些寶貴的文物古跡絕大多數都隨時代的滄桑變幻而湮滅,而夢園及四穿堂的命運更富有傳奇色彩。本書中有清代王吉人的《夢園記》,清代應璿的《重遊夢園歌》,讓我們於曆史的滄桑中參見夢園的繁華。

在《曆代文人筆下的寧海》中,我們看到了寧海曆代文人騷客的著作,古代寧海的美麗風光,遺址遺跡,乃至曾到過寧海的曆史名人,有文天祥、賈島、宋濂……曆史有待挖掘,文化有待傳承,通過本書,能我們了解古寧海的盛世繁華、曆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