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你來了解一下我們的企業吧,”柳傳誌盯著我說,“你一定會感興趣的。”那一瞬間,我覺得這個人過於自信,卻很真誠。分手的時候我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又補充道:“我很抱歉,我不能給你任何承諾。”“沒有關係,你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寫,也可以什麼都不寫,”他回答,“我隻是希望你用局外人的眼光來看看聯想。”對於聯想來說,我的確是個局外人。我在此前與柳傳誌從未謀麵,沒有直接接觸過這家公司,也沒有寫過任何關於聯想的文字。當時我隻知道這個人的事業是從40歲開始的,而大多數中國人在這個年齡之後就不再有什麼變化。他領導的聯想是一家計算機公司,成就非凡,享有盛譽。我聽說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學生,要在兩年之中學習幾百個案例,聯想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我采訪美國微軟公司的高層經理們,聽到他們嘴裏提到的惟一的中國公司,就是聯想。我還知道有不少人正在批評聯想,在某些評論家筆下,它不過是個目光短淺、沽名釣譽的混蛋。

聯想集團總部位於北京中關村附近一座嶄新的大廈中,要進去就必須出示一個帶有保密號碼的磁卡。車間裏沒有一般工廠流水線上常有的那種喧囂,辦公區有點機關的味道,還籠罩著一種神秘的氣息。我們國家的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秘密,而且不會出示給一個不相幹的人。不過,柳傳誌兌現了他的承諾—把公司的真相對我和盤托出。聯想邀請我參加了他們的一些內部會議,允許我不受約束地采訪任何人。我和68個人談了話,包括公司的開創者、老一代和新一代領導人、項目經理和技術人員、第一線的銷售人員、流水線上的工人,當然也包括幾位因為重大分歧離開聯想,甚至與柳傳誌結怨甚深的人。公司還對我開放了全部檔案。走進檔案室的時候,我被麵前的幾十個大鐵皮櫃子驚呆了。在我接觸的公司中,沒有哪一家為自己保留了這麼完整的曆史原貌,包括公司20年來的會議記錄、財務報表、業績報告、主要領導人的講話手稿和工作日記、往來信件、傳真、政府批文、營銷合同、榮譽證、檢討書、法律訴訟案卷、廣告文本、圖片和音像資料。在我打開這些鐵櫃之前的許多年裏,還沒有人如此係統和細致地研究這些塵封的隱秘。我的調查持續了6個月,留下200多個小時的錄音和600萬字的資料。與此同時我還閱讀了大量關於聯想的公開出版物,所有這些都成為我了解這家公司的參照。迄今為止,人們對聯想的認識傾向於兩個極端。一些人把它描述成一支無往不勝的“鐵軍”,另一些人則認定它正在走向死亡。事實上,聯想的曆史充滿了艱難,一點也不誇張地說,是九死一生。它的最顯著的進步都是在戰勝了最嚴峻的危機之後得來的。在20世紀,它打敗了80年代後期的混亂,打敗了90年代初期的蕭條,在跨國公司蜂擁而入的中國市場上樹起自己的旗幟,在大多數國有企業都不景氣的時候,瘋狂地成長起來。當新世紀開始之時,它是我們國家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商,在中國和亞洲太平洋的微機市場上占據第一的位置。20年前聯想剛剛成立之時,手上隻有20萬元。它的第一筆生意是一次被欺騙的慘痛經曆,導致14萬元血本無歸。而今天,它已經是一家擁有198億元資產、幾百億元市值的公司。它的最新一筆交易是以12.5億美元收購了IBM的全球個人計算機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