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前世(2 / 2)

薑黎原本是一個孤兒,他不記得父母親人,腦子裏隻有一些恍惚的記憶片段,似乎生了一場大火,然後一切都沒了。

大火中,有誰奮力對他呼喊著:“快走!快走!永遠也不要回來!”

後來他醒過來的時候,就什麼也不記得了。他的臉也在那場大火中被燒毀了。

再後來,他遇見了師父,師父收養了他,給他起名薑黎,並不嫌棄他可怖的麵容,反而盡心教導著他,將全副心神都係在他身上。

漸漸地,從師父偶爾的話語中,他才了解到師父曾經經曆過的一切。

自己的年歲與師父的長女相當,與師娘有過同樣的被大火焚燒的經曆,這些都讓師父在他身上看到了至親之人的影子。

而且,師父收留無父無母的自己,大概也是一種移情作用吧,期望著不知被賣到何處的薑煜能夠遇到同樣的好心人,能夠像他一樣被人收留。

對於這一點,他並沒有絲毫怨怪。不管師父是出於什麼目的收留的他,又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誰的影子,師父對他的好都是毋庸置疑的。

建昌三十八年,新皇繼位,始稱崇安元年。得登大寶的是皇六子琮,先皇賜封封地青州的青王爺,這個誰也沒有想到的人。

倒不是皇六子無才無德,品行不堪,相反他文武雙全,溫文爾雅,對上恭謹,對下寬容有度,是眾人眼中交口稱讚的好皇子。比起他的那些兄弟們來,他可謂是名聲最好聽的一個了。

然而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卻偏偏與皇位無緣。

許是老也嫉妒他的完美了吧,蕭琮十四歲那一年,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自此摔斷了腿,不良於行。

腿有殘疾的人怎麼可能做得了皇帝?就算他再完美也不行。

從此,皇六子深居簡出,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被封為青王之後,他更是幹脆搬去了青州青王府邸中,安閑度日。

其他的幾位皇子們,幾乎都要忘了還有這樣一個兄弟了。

隨著今上年歲漸高,朝堂中的大臣們頻頻上折子要求皇上立太子。那時候,傻太子已經去世了好幾年,若是薑黎沒有在傻太子身體裏醒過來,世間已經不存在這個人了。

就是還在世,一個傻太子,在大臣們眼中也是有相當於沒有。

於是,太子爭奪戰開始了。明裏暗裏眾位皇子王爺紛紛拉幫結派,聚攏勢力,積累實力,爭得是好不火熱。

大皇子琅,被賜雍州,封雍王,他乃是宮中一低位妃嬪所出。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所恃優勢有二,一為長;二為軍功。

大皇子並不很受寵愛,母族也靠不上,年少時他就獨身到了西北邊境闖蕩。他勇猛好戰,帶兵如神,很是積累了一些軍功。雖然後來被建昌帝召回了京都,但是朝中有許多武將都是站在他那一邊的。

二皇子瑾,生母為皇貴妃,從可謂是受盡了寵愛,從他的名字就能看出來了。瑾者,美玉也,有詩為證,“如草之蘭,如玉之瑾,匪曰薰雕,成此芳絢。”

不像大皇子,琅,隻是一種似玉的石頭而已,終究不是玉。

母族給力,再加上二皇子禮賢下士,本人也頗有才幹,朝中的文臣倒有一多半是支持他的。他的封地在“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揚州,自古有名的富庶之地。

三皇子瑜與二皇子乃一母同胞,兩人年歲相近,自感情就好。而且,三皇子性喜遊山玩水,不愛受拘束,三兩頭的往外跑。他也沒什麼爭權奪利的心思,隻願做個悠閑自在的閑王。他的封地在益州。

朝臣們自動將他歸為了二皇子一派。

四皇子瑨(jìn),平日裏低調寡言,凡事不愛出頭,隻忠君辦事,不朋不黨。封地在荊州,稱荊王。

然而據薑黎前世所知,其實荊王私下裏也在暗中積蓄力量,隻是他一向不顯山不露水的,旁人很少關注到他。到最後皇位之爭白熱化的時候,這位也顯示出了頗為不俗的實力與底蘊。

凡是生在帝皇之家的,有多少能夠不對那個位置動心的?就是你不去爭不去搶,也總有某些原因逼得你不得不去爭不得去搶。

身在局中,身不由己呐!

五皇子瑉(ín),乃是建昌帝偶然寵幸的一名宮女所出之子,向來不為建昌帝所喜。瑉者,似玉的美石,故有“雖有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之句。

從這一點上,他與大皇子倒是同病相憐,取的名字就沒有好兆頭。